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休闲专区 » 我爱工作 » 互联网能否打破语言樊篱

共1条 1/1 1 跳转至

互联网能否打破语言樊篱

工程师
2008-03-19 17:23:57     打赏

1988年,高钢在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学新闻,他看到同学们都在用计算机写稿子,好奇不已。美国老师问他:“你们用什么写新闻?”他回答:“纸和笔。”从打字机时代走过来的老师摇头说:“如果不能用计算机,你们的新闻业将无法发展。”高钢看了看键盘,说道:“感谢你们的母语吧,它只有26个字母,但这样的方式无法承载我们的中华文明。”

  又过了10年,高钢在国务院侨办的《华声报》工作。当时互联网已经开始冲击中国,五笔和拼音输入法已经出现,中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计算机屏幕上。高钢如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他仍然记得当时在采访张朝阳的稿件中,配图是即将腾飞的中关村上空飘扬着的大大的横幅:“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

  今天,互联网已经深远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和整整一代的企业,但那高昂的“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的口号并未成真。原因无他,在缺少快速而有效的互联网翻译技术的背景下,中文和其它语言的沟壑远未填平,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先天障碍。

  也许往后展望10年,互联网的先天鸿沟将不复存在,信息的流动摆脱语言的限制,因为,就在今天,互联网翻译正在发生蜕变。

  中文输入法早在1986年就诞生了,但真正能在互联网翻译上算上一笔的,恐怕还要算是金山公司1998年推出的那款影响深远的软件产品——金山词霸。

  金山词霸和其他同类产品的原理很简单:将英汉互译的词典录入计算机,再根据使用者的录入进行判定和词库搜索,找出相应的翻译。现在看起来,它充其量只不过是将实物词典“电子化”了,但就是这款简单的产品,成为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用户接触外文网站(当时还仅限英文,后来增加了日文等语言)并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其后金山公司进一步研究整句和整段的翻译,推出了可以直接翻译整个页面(包括文档和浏览网页页面)的金山快译,很多相似的翻译软件,例如东方快车,也迅速跟进。但几乎所有这些软件都有着致命的缺点:翻译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惨不忍睹”——还不如自己动手翻词典琢磨来得痛快。

  金山公司后来又建立了叫做“爱词霸”的网站,但其根本仍然是软件工具的思维模式。因为高质量的智能翻译迟迟无法达到,又因为准确的翻译需要调用越来越大的词库,在翻译速度和翻译效果方面,网站面临着难以跨越的一道坎。互联网翻译需要“新思维”。

  2005年7月19日,Google进入中国,随后推出了其基于中文版本的“Google翻译”,当中文用户在Google上检索网站或使用工具进行外文浏览时,它能直接将外文网页以中文方式呈现。与金山快译不同的是,Google翻译的技术集合了其庞大的信息资源,根据信息的检索对翻译结果进行最优化的处理,整个过程在底层通过网络完成。它没有客户端,数据库和整个检索、翻译过程全部基于互联网,并利用搜索技术对速度进行了强化。

  随着Web 2.0对互联网使用者大集合效应的产生,互联网翻译在2006年末迎来了一个奇特的“变种”,那就是张雷的“译言”。因为目前所有翻译工具的效果都不尽理想,张雷萌发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将那些英文熟练的人联合起来,将网上的英文优秀资源人工翻译出来?2006年底,张雷以此思想建起了自己的翻译博客,并在2007年初正式推出译言网站。在网站上,聚集起来的普通翻译者们可以凭喜好选择外文资源,并手工翻译美化成中文提交,这些翻译者被形象地称为“人肉翻译机”。在智能翻译质量太低的现状下,“人肉翻译”是一种比较好的权宜之计,而这种将优秀外文资料“蚂蚁搬家”成中文的历程看似艰巨,却因为网站“社区集合”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趣味性,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翻译者投身其中,做“有意义的事”。

  微软一直奉行其稳健的“技术投资”风格,什么技术都涉猎,但投入都不多,互联网翻译也是如此。与Google翻译捆绑搜索的战略相似,微软也将其翻译捆绑自己的优势领域,那就是IM软件MSN。今年2月,微软机器翻译研究团队推出了一个MSN翻译机器人——千万别小瞧这个小家伙,它为互联网翻译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添加这个机器人做好友,你对他说的中文就会在它的回应里变成英文,不仅如此,如果你在与一个美国人进行MSN聊天,只要将它加入进去,就能将你的中文转换成英文显示在美国人眼里,反之亦然。它的意义在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对人,翻译机器只在其中帮你沟通,而不像其他产品是人与工具进行交互。在微软新推出的IE 8中,只需要在网页里点击右键,就能方便地实现网页翻译。

  词典电子化、搜索排优化、社区化、应用化……只要是眼界深远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谁会甘心错过“翻译”这个充满希望的技术,而它一旦真实“量产化”,对世界的影响将不亚于其它任何一项底层技术。

  一旦互联网高质量智能翻译得以实现,各个国家天然形成的互联网文化壁垒将不再坚硬,用户得以大大减少浏览其他语言的障碍,直接接收并参与到全球的信息互动之中。

  在全球化的演进中,产品、资金、服务三要素缺一不可。前两种要素已经有了强大的基础,而一旦“服务”一环加上“互联网翻译”这颗重磅砝码,整个全球化的车轮将加速向前滚动。互联网翻译的产生与应用,首先将服务于那些有“语言障碍”的用户,降低沟通的门槛,帮助他们摈弃麻烦的翻译,与全球的买家、卖家进行更加深入的直面互动。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三级城市以下地区的背景下,智能翻译会带动更多更底层用户参与到全球化中来,这意味着更多的货品提供者能加入互联网的世界,也意味着更多的货品需求者有了更加广泛的选择范围——前者丰富了全球化中更加本地化的产品列表,后者则使得更多的资金得以累积充填入场,三个要素循环,并最终形成更加普及与彻底的全球化。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方便的沟通,个人与小公司成功的机会更大,因他们摆出来的货架能被全球的消费者搜索到,他们的言论也才能真正被世界所看到。也许到了此时,个人权力的放大才真正能做到弗里德曼所说的“与跨国公司竞争”,“英特耐特”也才会真正实现。

 




关键词: 互联网     能否     打破     语言     樊篱     中文     翻译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