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消息源确认,小米首款自研手机SoC芯片已进入量产倒计时阶段,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官宣。这款代号未公开的处理器采用台积电N4P 4纳米工艺制造,整体性能对标高通2022年旗舰骁龙8 Gen1芯片,其GPU模块的图形渲染速度甚至超越第二代骁龙8的Adreno 740核心。
台积电N4P工艺作为5纳米制程的第三次迭代优化,相较初代N5工艺实现了6%的晶体管密度提升、11%性能增益和22%功耗降低。该技术节点已在高通骁龙8 Gen3和联发科天玑9300上验证成熟,在性能释放与量产良率间取得平衡,特别适合中高端移动芯片的规模化生产需求。选择该工艺既规避了美国对3纳米等尖端制程的出口限制风险,又显著降低流片成本——据供应链测算,4纳米晶圆代工报价较3纳米降低约37%。
芯片架构采用Arm最新公版设计方案,CPU部分为“1+3+4”三丛集结构:1颗主频3.2GHz的Cortex-X925性能核,3颗2.5GHz的Cortex-A725能效核,以及4颗2.0GHz的Cortex-A55基础核。这种配置放弃高通、苹果采用的定制内核路线,通过标准化设计缩短研发周期,但理论峰值性能较骁龙8 Gen3的1+5+2架构存在约18%差距。真正突破在于GPU模块搭载Imagination的IMG DXT 72-2304核心,1.3GHz运行频率下浮点运算能力达4.1TFLOPs,较第二代骁龙8的Adreno 740提升约7%。
基带方案选择紫光展锐的5G调制解调器,支持Sub-6GHz全频段和双卡双待,但毫米波频段兼容性暂未达到骁龙X65基带水平。这种折中设计既规避了5G基带研发的高技术壁垒,又使整颗SoC成本较采购骁龙方案降低21%-25%。值得关注的是,该芯片内存控制器最高支持LPDDR5X 8533Mbps规格,存储接口兼容UFS4.0标准,在数据吞吐性能上已超越初代骁龙8的配套方案。
从工程样机测试数据看,Geekbench 6单核得分1523分,多核得分4867分,3DMark Wild Life Extreme测试帧率稳定在42FPS,整体性能表现接近骁龙8 Gen1的95%。能效比方面,在《原神》须弥城跑图测试中,平均功耗4.8W,较初代骁龙8降低19%,但比骁龙8 Gen2仍高出12%。这些数据印证了N4P工艺的能效优势,也暴露出公版架构在持续负载场景下的调度缺陷。
供应链消息显示,小米首款搭载自研SoC的机型可能是小米15S Pro特别版,该设备将配备6.7英寸2K柔性屏和5400mAh硅氧负极电池,影像系统延续与徕卡合作的1英寸大底方案。初期量产规模控制在200-300万片,主要面向国内及东南亚市场,定价策略瞄准3000-3500元中端旗舰区间。若市场反馈积极,2025年第四季度有望将产能提升至500万片,并下放至Redmi K80系列等走量机型。
技术迭代层面,小米芯片团队已在测试N3E工艺的3纳米增强版流片,计划2026年推出性能对标骁龙8 Gen4的迭代产品。当前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完整设计流程:从EDA工具链适配、封装测试方案到与Arm、Imagination的深度技术合作,这些经验积累比单颗芯片的商业成功更具战略意义。行业分析师指出,自研SoC可使小米旗舰机型物料成本降低8%-12%,配合澎湃OS的深度优化,有望在系统流畅度和AI计算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潜在风险来自半导体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美国商务部最新修订的出口管制清单已将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制造设备纳入限制范围,虽暂未波及N4P这类“改进型成熟制程”,但未来政策变动可能影响产能扩张。
市场端挑战同样明显:消费者对国产SoC的接受度尚未经过大规模检验,初期需面对“性能落后两代”的舆论压力,这要求小米在营销策略和用户体验优化上投入更多资源。从澎湃S1到玄界芯片,这家公司的造芯之路始终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寻找平衡点,此次量产尝试或将重新定义中国手机厂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