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法国人大特兰第一次提出了米的定义,即“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自北极赤道这一段弧长的一千万分之一为1米”。同年,法国科学家组成专门委员会对米的定义进行研究,并提出:作为长度计量单位,米必须是十进位的;其导出依据必须从自然界选取;它必须是容易复现的。科学家们建议,把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米的定义。这是米的第一个定义。它的实物基准是1799年存入法国巴黎档案局的“档案米”。
当人们发现“档案米”所体现的量值与地球实际测量的量值有差异后,在1872年的国际米制会议上,决定制作新的米原器。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用新的“国际米原器”代替“档案米”。同时通过米的定义为:米的长度等于米原器在水冰点温度时两端刻线间的距离。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进一步把米的定义完善为:米的长度等于在0℃及标准大气压条件下,米原器轴线方向上两端线间的距离。这是米的第二个定义。它达到了当时条件下的最高精度。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新的米定义,即:米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 5d5能级间5跳跃迁辐射真空波长的1650763.73倍的长度。这个定义是在国际物理学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复现不确定度为4*10-9,精度误差仅十亿分之四。这是米的第三个定义。
从1961年起,科学家们开始对激光(Laser)进行研究。
1972年,美国国家标准局测定了甲烷(CH4)稳频激光的频率,得到真空光速值为299792458米/秒。这个值得到了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剂量大会的批准。
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最新的米的定义,即:米是在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这也是目前现行的米的定义。其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比1960年的米的定义可提高近一个数量级。
PS:米的单位的正确书写:m(小写字母的m);
中文:米;
量的名称 | SI单位的符号、名称 | SI单位的倍数单位的选择 | 备注1 | 备注2 |
长度 (length) | m 米 (metre) | km(千米) | k和m都是小写英文字母 | 1国际海里=1852m(准确值) |
cm(厘米) | c和m都是小写英文字母 | |||
mm(毫米) | m和m都是小写英文字母 | |||
μm(微米) | μ是希腊字母,m是小写字母 | |||
nm(纳米) | n和m都是小写英文字母 | |||
pm(皮米) | p和m都是小写英文字母 | |||
fm(飞米) | f和m都是小写英文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