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第一个always代码
发现要增加一个信号,因此写第二个always,设计这个新增的信号
回到第一个always上,继续完善这个代码
开始写第三个always代码
感觉第一个always有情况没考虑到
一阵重新思考
回去修改第一个always的代码
写完后,得了,不检查代码了,仿真再说吧。
仿真过程:
每个时钟上升沿一个一个检查
发现这时某信号没有变高
检查代码,把BUG补上
继续检查波形,继续补BUG
发现信号A和B时序对不齐
思考是打补丁呢还是打补丁呢
是改这个信号呢,还是改那个信号,还是加一个信号
一番折腾后,终于对齐了
修改测试文件,再测试
还是有BUG,继续打补丁
该上板调试了
系统跑一会没问题,长时间跑就出BUG
用调试工具各种分析各种定位
一番折腾后,终于找到BUG
一个corner没想到/粗心大意漏了个条件/
早知道,要没这BUG,我早就做完了
又出现BUG了,又要来折腾啦。这个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还有下面这些情形也许都遇到过:一个项目看上去很简单,精心设置了架构,结果越做发现冲突越多,直到整个逻辑完全混乱。本来一天可以的完成的事不知道怎么搞的一个星期还没有完成;本来只需要做一行更改,结果却涉及到N个模块;出现了一个非常小的BUG打了一个补丁,然后补丁越来越多,到最后无法解决。诸如此类等等情况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总离不开“混乱”两个字。这些混乱的根源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呢?一个好的FPGA项目的设计作品,不仅依赖于架构设计,优秀的代码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而好的代码最基本的就是清晰整洁。整洁的代码运行稳定,也是后期维护和升级的基础。正如C++语言发明者Bjarne Stroustrup说的那样:“代码逻辑应当直截了当,叫缺陷难以隐藏;尽量减少依赖关系,使之便于维护;依据某种分层战略完善错误处理代码;性能调至最优,避免其他人优化时不知所措从而出现混乱状态。整洁的代码只做好一件事。”这段话说得实在太好了,整洁的代码只去做好一件事。事实上,有两点只要做到了,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代码的整洁度。第一、写简单的代码;第二、把复杂的代码简单化。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的实例来说明一下。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代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 IF(rst_n==1'b0)begin shi_ge <= 0 ; end else if(((set_flag == 1'b1 && set_sel == 4)&& (key_vld == 1 && key_num == 4'b0010)) || shi_ge_add)begin if(shi_shi ==2 && shi_ge == 3)begin shi_ge <= 0 ; end else if((shi_shi == 0 || shi_shi ==1) && shi_ge == 9)begin shi_ge <= 0 ; end else begin shi_ge <= shi_ge + 1 ; end endend |
1234567891011121314 |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 if(!rst_n)begin cnt <= 0; end else if(add_cnt)begin if(end_cnt) cnt <= 0; else cnt <= cnt + 1; endendassign add_cnt = ; assign end_cnt = add_cnt && cnt==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 if(!rst_n)begin cnt <= 0; end else if(add_cnt)begin if(end_cnt) cnt <= 0; else cnt <= cnt + 1; endendassign add_cnt =((set_flag == 1'b1 && set_sel == 4)&& (key_vld == 1 && key_num == 4'b0010)) || shi_ge_add ; assign end_cnt = add_cnt && cnt== x-1 ;always @(*)begin if(shi_s == 2) x = 4 ; else x = 10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