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基础知识 » USB是怎么出现并且逐渐演化的

共1条 1/1 1 跳转至

USB是怎么出现并且逐渐演化的

高工
2023-05-12 10:09:09     打赏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一种技术或者传输标准能像USB那样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到了没有不行的地步。

    USB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就好像是空气,是水,是我们每天必需但是又熟视无睹的东西,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从哪来,也没多少人关心它要往哪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但是,在我们电子人的眼里,它太有趣了,它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接口,它是我们身边林林总总电子设备之间的高速公路。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它,如果有必要,我们还不得不去了解如何才能实现它。作为一个USB开发者,接下来我会为大家揭开USB神秘的面纱,带大家去了解USB是怎么出现并且逐渐演化的,以及在它出现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USB这三个字母只是缩写,其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翻译成中文就是串行总线接口。    USB诞生于“乱世”之中,在它出现之前,各种接口层出不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式主机(九十年代)的背部这些数量繁多的接口种类,它们都有各自的用途,如打印机需要用并口、MODEM要使用串口、鼠标键盘要接PS/2口等等。    这些接口种类多、个头大,占用了主机相当大的空间,并且必须得安装驱动才能正常使用,这样不仅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还阻碍了电脑往小型化发展,相关文章:各种接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极其渴望有某种接口能“一统天下”,取代那些用起来非常不爽的接口。于是乎,随着PC硬件的发展,一种适用性广、传输速度快、软件配置简单的外部接口——USB就诞生了。

image.png


    老式主机背部接口,如上图。    USB最早是在1994年由Compaq、DEC、IBM、Intel、Microsoft、NEC、Nortel这7个当时的行业巨头推出,他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USB Implementer Forum(简称为USB-IF)的组织,旨在推动USB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个组织的官方****是http://www.usb.org,在开发USB期间我都是在这个网站下载到官方的资料。    其后,1994年到1995年USB协议尚处在试验期,并且在此期间历经了多个先行版本。1995年Intel公司内部一支负责USB标准研发的小组率先生产出了第一块支持USB的集成电路板,这个小组的重要成员——Ajay Bhatt也因此被称为“USB之父”。image.png    Ajay Bhatt本人,如上图。    1996年1月,USB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版本USB 1.0终于发布,它支持两种数据传输速率,一种为1.5Mb/s的低速速率(Low Speed),另一种则是12Mb/s的全速速率(Full Speed)。但作为一种新兴接口,当时支持USB接口设备较少,要知道Win95是不支持USB的。而且因为延时和供电问题,USB 1.0接口也不支持使用延长线,对比传统的传输接口,USB尚未具备明显的优势。    直到1998年USB 1.1标准的发布,USB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USB1.1着力改进了此前USB HUB方面的问题,理论上最多可支持127个外部设备。    同年,Win98发布,宣布正式对USB接口提供支持。    随后,PC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苹果iMac G3发布,它非常激进地使用了USB接口取代传统的串行和并行接口。    Intel也在其主板芯片组上不断加强对USB的支持,这些都为日后USB的普及铺平了道路,也是从此时USB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image.png

    iMac G3的USB接口,如上图。    随着各种外部设备对数据传输速率需求的提高,USB 1.1那12Mb/s的带宽也是越发捉襟见肘,在接入较多外部设备时,多个数据流同时传输容易引发瓶颈效应,为了解决传输速率问题,USB 2.0应运而生。    USB 2.0标准在2000年正式发布,加入了40倍于原先全速速率(Full Speed)的高速速率(Hi-Speed),理论带宽达到480Mb/s,同时也向下兼容USB1.1标准。当USB 2.0在新世纪初普及之后,有更多的东西开始被替换。USB闪存淘汰了软盘,也让光盘媒介开始退居次席。    USB 2.0让连接外设变得可行——比如Wi-Fi适配器、光驱和以太网接口等等——这些之前都是需要安装到机身内部的。    最高480Mbps的传输速度让这一切都成为可能,在这一时期,USB接口开始彻底淘汰掉了台式机和笔记本身上的那些老接口。    然而就当USB要大展拳脚的时候,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让USB协议的一个致命缺点暴露无遗。在USB标准制定之初,所有的设备都是围绕主机来连接的,因此并未考虑设备之间的连接,可是移动设备恰好就非常需要这项功能。    为此,在USB2.0标准制定后不久,一个名为USB On-The-Go的补充标准就诞生了,它对于原来的USB2.0标准只是做了一点点改变,主要增加了主机协商机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USB2.0接口有5条线,除了2条电源线和2条数据传输线,另外一条就是用来协商究竟谁来充当主机的。    高清时代的来临,就如当初USB1.1一样,USB2.0 Hi-Speed 480Mb/s的传输速度逐渐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在2008年,USB-IF又带来了USB3.0标准,新标准将理论传输带宽一下子提高到了5Gb/s。    不同于USB2.0的半双工传输方式,USB3.0新增了4条线路,一对负责发送,一对负责接收,实现了全双工传输,从而大大提高了传输带宽。    带宽的提高解决了更多的问题,系统备份和传输大型视频文件所用的时间大大减少,802.11ac或千兆以太网适配器的瓶颈得到了解除,从USB 3.0外置硬盘和U盘上运行操作系统也变得很平常。    从USB2.0到USB3.0的跃进不仅体现在速率的提高上,由于兼容设备越来越多,人们对USB的供电能力有了更大的期望,因此USB3.0的供电电流从USB2.0的500mA提升到了900mA,并且伴随着单独发布USB供电标准。

image.png

    USB3.0连接线横截面模型,如上图。    USB3.1,于2013年7月发布。USB3.1主要是针对USB3.0的一些不足做了改进。首先是理论传输带宽翻倍,可以和第一代雷电接口相媲美,达到了10Gb/s。其次,USB 3.1编码方式从此前的8b/10b换成了128b/132b,带宽损耗率从20%大幅下降到3%左右,换算之后带宽同样超过了1.2GB/s,这也意味着在真实使用中USB 3.1的极限传输速率有望突破每秒1GB。    另外,针对USB 3.0时出现的电磁干扰问题, USB 3.1的Type-A接口处加入了金属屏蔽罩和更多的接地弹片,从而有效降低了对附近其他设备的干扰。    需要注意的是,USB3.1分高低两个版本,低版本USB 3.1 Gen 1实质上就是曾经的USB3.0,而高版本USB 3.1 Gen 2才是新推出的能达到10Gb/s的真正意义上的USB3.1。

image.png

    USB历代标准,如上图。    2020年9月初,USB Promoter Group正式发布了USB4,正式书写名字不包含空格也没有小数点,不是USB 4,也不是USB4.0。USB4规范使用双链路通道,传输带宽达到40Gbps,接口类型为双向USB-C。    USB4的新特性如下:1. 40 Gbps的最大传输速度    USB4分为两个版本,分别是USB4 20、USB4 40,分别对应20Gbps、40Gbps两种传输速率。一般电脑上的USB4 均为40Gbps 版本。2. 能够和雷电3接口兼容    USB4相当于USB3.2+雷电3的组合,也就是说你的设备上有USB4接口,理论上就能外接雷电3的设备。3. 有动态的带宽资源分配能力    USB4整合了多个协议,可以同时支持更多设备,也可以同时用来外接显示输出和传输数据。例如,如果仅需要20%的带宽来驱动1080p显示器,那么其余80%的带宽可以用来干别的事。这在USB 3.2以及之前的时代是办不到的。4. USB4设备将均支持100W USB PD    USB PD就是USB Power Delivery(USB电力传输),是目前主流的快充协议之一,这也是由USB-IF组织制定的,该规范可实现更高的电压和电流,输送的功率最高可达100W,并可以自由的改变电力的输送方向。5. 仅可使用USB Type-C接口    USB4仅可通过USB Type-C接口运行。6. 可以向后兼容过去的协议image.png    USB4可兼容USB 3和USB 2的设备。也就是说,它可以向后兼容到以前的协议标准,不过USB 1.0和1.1就不支持了,目前市面上还使用这种协议的设备已经几乎绝迹了。    对于USB的演化,我们能感受到的除了速度的提升,还有就是接口的改变。USB接口演化到现在已经是种类繁多,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把它们摆在你面前,可能真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那么现在我就教你怎么识别它们。USB接口都是插头和插座成对匹配的,插头在USB连接线上,而插座在主机或者设备上。    我们接触USB连接线多一些,所以后面我就只以插头来介绍。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USB历史上一共出现了10种接口。    在USB2.0时代,这些接口分为标准型、Mini型和Micro型,其中Micro型最小。我们平时最常用的组合是USB连接线一端以标准Type-A接口连接电脑,而另一端以Micro-B接口连接设备。    到了USB3.0时代,由于需要额外的传输线同时又要保持对USB2.0接口的兼容,Type-A、Type-B和Micro-B分别被改造成了图8中的形状,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USB2.0插头也能插入到这些插座上。    但是接下来的Type-C是个特例,它果断抛弃了以往USB接口的形式,不仅将接口做得非常小巧,美感十足(我相信苹果MacBook选择它这就是原因之一),而且可以正反插,从而使我们彻底摆脱了USB一次性插不准这个世纪难题。image.png    USB的10类接口,如上图。    迄今为此,USB统治PC接口已经将近20年了,每当有新的需求产生时,它总是以最合适的方式重新蜕变。那么,想必大家都很好奇,USB究竟进化出了哪些“超能力”,使之能够从众多的接口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第一点是可扩展性,在替代了其他的接口后,接入USB接口的设备就会增多,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接口数量不够,怎么办?    得益于USB的星型拓扑结构,使用USB HUB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下图所示,一个USB主机最多可以连接127个设备(没谁会同时用到这么多设备吧)。    USB HUB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增加连接线的长度,USB2.0连接线的最大长度只有5米,如果中间连接上5个USB HUB,那么最多可以延长到30米。

image.png

    USB拓扑结构,如上图。    第二点是可热插拔,即插即用,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往电脑上一插设备就能直接正常工作。在USB出现的早期,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是使用灵活方便,USB设备既可以通过USB线连接主机,也可以直接插在主机上,另外,USB2.0之后的版本都支持OTG功能,这意味着USB设备之间也可以互连,例如数码相机可以直接与打印机连接来打印照片,手机可以从U盘读取各种文件,从而大大拓展了USB技术的应用范围。    第四点是速度快,USB协议最新版的USB 3.1理论最高速率达到10Gbps,这个速度对于目前的高速设备与主机交换数据已经足够了。USB 3.1新增USB A/V影音传输,最高支持4096 x 2304 @30FPS的4K显示画面,4K显示的规格已和HDMI 1.4一样,显示器可望也能借由USB AV 3.1来显示4K分辨率。    第五点是成本低,在数据爆炸的今天,不乏各种高速接口,但是相较于其他接口高昂的专利费,USB真的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的福利。其实当初和USB协议同时代出现的还有FireWire(火线),FireWire的速度一直甩USB好几条街,可最后FireWire还是被淘汰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FireWire本身成本太高,因为它需要在计算机和外设上安装自己的控制芯片,在早期,使用FireWire这一名称还需要向苹果缴纳授权费。

image.png

    FireWire(火线),如上图。    第六点是提供电源,USB设备既可以由自身提供电源,也可以通过USB线缆由主机提供电源。为应对人们对电子设备功耗和续航力的需求,USB的供电能力在逐渐增强,USB3.0的电力供应从USB2.0的5V/0.5A提升到了5V/0.9A。不过这还不够,USB-IF还专门发布了电力供应规范——USB Power Delivery,其最新版已经将供电的允许标准提高到了20V/5A,这可真是手机和充电宝的福音了。    第七点,向下兼容,USB3.0(3.1)兼容USB2.0,USB2.0兼容USB1.1(1.0)。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旧设备仍然能够继续使用,减小了USB升级换代的阻力。    USB的优点实在太多了,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USB带给我们的便利。在新的时代,它还在不停地朝前发展。    目前,USB面临两个新的机遇。一个是大容量设备的传输,随着存储设备比如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等等容量日益增长,USB可以让这些设备以更短的时间完成传输,更重要的是,电脑系统可以直接从这些设备启动运行,并且手机也可以通过USB接口来扩展存储容量。    另一个是高带宽需求,图像时代的来临对传输带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怎么才能让主机和设备更好地连接,USB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不仅拥有高达10Gb/s的带宽,而且USB标准扩展的各种设备类可以让众多的图像传感器直连USB主机,实时的图像传输变得非常方便。  USB从一开始就承载了人类赋予它的使命,每当时代召唤,它总能挑起重任,一步一步朝着更快、更方便、更简单统一的方向勇往直前。它的出现是人类的福音,我们需要它,正如我们需要太阳一样。作为一名USB开发者,我由衷地赞美它,祝愿它越走越远。    USB连接了一切,USB正在塑造未来。





关键词: USB     逐渐     演化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