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IT业永远的投机

共1条 1/1 1 跳转至

IT业永远的投机

菜鸟
2003-03-27 16:58:03     打赏
只会“种地”的是农民,光想“投机”的是赌徒,既能“投准机会”又会“种地”的恐怕就可以被称作企业家了。企业家不常有,而农民和赌徒常有,所以,世界还是一个平常人的世界。   永远的投机   摈弃了投机的商业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完全理性的商业心态存在吗?   过去的5年,我们亲眼得见了一次完整的投机周期——互联网热潮。在这一次风潮中,言必称新经济的人们认为已经不需要回顾历史:现实与历史完全没有相似之处。同时,新经济等字眼也意味着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目前不可思议的一切。如果有疑问,那你的思想一定还停留在旧经济的思维方式上,是你错了而不是现实错了。然而在这个投机周期结束后,大家还是发现,商业历史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高呼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需要不断制造某种幻觉,而且永远不会真正醒悟。   商业不息,投机不止。相对于短暂的生命,机会是如此稀缺,因为对个体而言,机会不可能一再光顾。正因如此,投机——反思——再投机的循环往复一直在上演,人们不但一次次失去理性,而且一次次失去记忆——关于上一次泡沫破灭的惨痛记忆。   从1984年前后的下海热,到1988年海南大开发引发的房地产狂潮,再到1992年对新兴资本市场的追捧,历次投机风潮规模越来越巨大,且带有鲜明的中国改革开放转轨时期的特征:人们终于有了积聚财富的可能,而对财富的渴望随着每一轮机会所造就的成功人士日渐增多而日趋迫切,这种焦虑需要找到更大的突破口来得到释放。   同时人们也发现,这些风潮之中,隐约可看出西方商业投机经典案例的影子——在17世纪早期荷兰郁金香狂热中把全部祖产置换成几盆郁金香后变得一贫如洗的富家子弟,只因苏伊士运河诱人的远景就大把撒钱而致破产的投资者,20世纪每隔几年就在股市上造出空中楼阁概念神话的美国资本市场……历史兜兜转转,环球同此凉热。到互联网和新经济热潮时,中国商界投机的方向、操作方式和热度已与国际空前接轨,彻底地融入了全球商业投机的节奏当中。   历史一再重复就成为规律,和理性交织在一起轮番左右商业行为的投机心态,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才能具备如此不死的生命力。   我不会是最后那一个   2002年年中,一家宾馆的客房内,一个40多岁的商人回味起自己“三起三落”的从商史:早年大学未毕业时凭借印盗版书赚得的第一桶金以被查封而告终;后加入“倒物资”大军,从浙江往北京调运10吨鱼的壮举因买方取消进货计划而告吹,为还钱曾发动所有亲友上街卖鱼;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位弄潮儿又转战海南热土,体验过一夜暴富之后,又在几天之中重新两手精光。   世纪末的网络热潮袭来时,这位并不成功的投机商人,只和网络这个天大的机会擦了一下边儿——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有些玩不动了”。但是,在那些穿梭于各大饭店、酒吧和写字楼寻求“商业拓展”的年轻人眼中,他看到的是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逐利饥渴和欲望。他也知道,这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将一无所获,尽管他们谁都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被轮空的那一个。   那正是1999年,是美国大学食堂中写在餐巾纸上的Idea第二天就可以换来2000万美元投资的疯狂时代。这股风潮很快就在中国蔓延并迅速登峰造极。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过几轮大的商业机会和无数小的致富缝隙,有一部分人积聚了可观的财富,但仍然无法满足年轻人尤其是近20年来人数增长飞速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变人生轨迹、奠定事业基础的强烈需求。和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如果说1996年张朝阳从美国成功地筹集到200万美金,仅仅是让中国的年轻人知道了风险投资的概念,那么1999年7月China.com在Nasdaq上市成功,当天股价狂飙235%并以67美元的股价成功募集资金近一亿美元的事实,则让这些年轻人突然发现,一条财富通道已经豁然打开。   互联网浪潮带来了史上门槛最低、最大众化、最不具歧视性的创业机会。从没见过这么多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就在30岁上下担当CEO,在手中玩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知本家”。1999年,中国曾经的网络旗帜企业8848最火爆的时候,高盛等投资银行的理财公司都曾经找上门来,与8848的公司高层探讨股票兑现后的个人理财问题。其中的一位创业者回顾当年的感受时说:“有人帮你计算巨额财富,尽管你知道那还是纸上钱财,但心情已无法言表!”   “再过100年想起来,互联网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此次投机风潮仅存的硕果之一、顺势转型为实业家的携程CEO梁建章在2002年底时的感叹。而梁起家前所供职的一家外企的同事,至今仍过着平淡的外企职员生活,偶尔会把梁在网络大潮中融资1700万美元作为谈资。历次投机都会造就一批富人,成就一批企业。“清风好借力,送我上青云”,大牛市正是黑马杀出的好时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投机并无贬义。   在互联网浪潮中,太多的人看到了机会,但是并没有把握住它,没有在通过“知本”吸引资本和其他资源之后,尽快把自己定位于企业家的位置。相反,梁的成功就在于他用互联网吸引了1700万美元后,迅速通过收购等手段为商旅预定行业重新洗牌,从而“落地”。不过,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越大众化的机会,就越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投机得手。机会越被夸大、参与者越多,整个态势会越脆弱,因为乐观情绪的自放大效应使得参与者不能及时认识或不愿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推动价格从一个不合理的高点被推向另一个更高也更不合理的高点。这时候,往往是从一个人不愿支付这个价格开始,信心动摇了,价格下滑了,并且一直滑了下去,大部分人就这样陷住了。   谁都以为自己是要得手的那一个。听听那些没有及时全身而退的人的故事吧:一个素以头脑冷静、处事稳健闻名的企业家,早年有不俗创业经历,几经风浪、阅人无数,首次投资一家互联网企业即成功套现,此时已是2000年2月,距2000年4月Nasdaq崩盘仅2个月,他不惜再次从兜里掏钱创建另一家网络公司并自任CEO,结果仅在3个月之后就开始考虑裁员——那是他企业生涯中最难捱的一段时光。   地产商万通在海南大开发中得以保存大部分实力,全凭几个创始人半是理性半是本能的觉悟:“连给我们做饭的小女孩也挣了200万,这事儿肯定不对!”但大部分人难以有这样的幸运,因为他们总希望找到那个理想的临界点——在价格最高时成功撤退。   德国SAP公司CEO哈索·普拉特纳曾反思说:“我已经见过了太多近乎贪婪的投机行为。在互联网浪潮中,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认为30%的投资收益不算什么,似乎100%的利润也是可能的。实际上,这种想法近乎乌托邦。”   这种身处商业社会就无法回避的投机心理,似乎丝毫不因为有前车之鉴而稍有收敛。有相当多的人曾两次甚至更多次地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方面是因为下一次机会已改头换面,另一方面是投机心理对商业人的强大掌控。事实证明,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看上去高达百倍赔率的赌博机器面前,没有人可以做到不为所动,哪怕是见好就收。   焦虑影响下的“失节”   1999年,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中,IT业界备受尊重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被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指着鼻子说:“你不懂互联网!”从柳传志顿时涨红的脸庞和越来越快的语速,不难看出这位被激怒的企业家正在努力压制内心的愤懑。之后,一直不愿在互联网上投资的柳传志,被“小超人”李泽楷用网络概念创造的香港盈科数码奇迹深深震撼。犹豫许久的柳传志终于在最后时刻出手,联想集团在香港资本市场集资16.8亿港元后宣布大举进军互联网。   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从历史最高峰5132点回落至5048.62点收盘。华尔街没有预感也不愿承认,这不祥的“单日逆转”信号,竟会成为临渊一跃前的回眸。仅仅一个月之后,Nasdaq指数就狂泻到了3400点,而从3月10日开始,Nasdaq指数就开始以平均每月缩水11.3%的速度,在18个月内,把投资人从高峰推到了深渊。   令人吃惊的是,2000年第一季度,恰恰是传统产业巨头们宣布投入互联网最密集的时期。以中国为例,2000年3月,在香港上市的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向互联网业务投资2.21亿元。同样是3月,美的集团发布董事局决议公告,宣布正式进军互联网产业,并将斥资5亿到10亿元,将其建设成除家电制造业之外的另一大支柱产业。还是在3月,海尔集团宣布成立电子商务公司。   如果这些商业领袖们可以再坚持哪怕是几个月的时间,这样步调一致的决策也许不会发生。今天再把这些企业当年的战略和决策拿出来阅读,把他们后来烧掉的钱拿出来算一算,相信企业家们会尴尬万分。用一位互联网公司CEO的话说:“他们在互联网上晚来了1年,早走了1年,结果什么也没捞到。”   不过,要是大家都知道就连沃伦·巴菲特都差点儿没有守住“晚节”,心情也许会好很多。也是在2000年3月10日,巴菲特的公司由于在保险领域的投资失败,股票跌了将近50%。这时的Nasdaq指数涨到历史最高的5000点,几乎所有人都因为网络、科技股而大赚特赚。巴菲特这个曾经声称“打死也不投互联网”的美国股神再也顶不住来自股东的压力,特意给股东写信做诚恳道歉,并表示一定会认真考虑网络股。幸亏Nasdaq不久即崩盘,让巴菲特得以保全清名。   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人不能再多坚持一些时间?1999年11月11日,年轻的思科以2783亿美元的市值超过了有31年历史的英特尔(2743亿美元),成为硅谷最具价值的公司。而在更早的时候,做内容服务的Yahoo!的市值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康柏这个当时的全球头号PC厂商。两个月后,美国在线兼并传统媒体公司时代华纳的炸弹又被引爆。种种迹象表明,革命者们已经具备了用传统的资本手段挑战原有秩序的可怕能力。   他们手握着互联网这样一件闻所未闻的武器,耍弄着看上去不入流、甚至违反基本商业常识的招数,伴随着资本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向传统商业领袖们步步逼近。传统的商业领袖们的焦虑感,到这个时候几乎已经无法遏制。这种焦虑,首先就来自对未来失去掌握的恐慌。   “永远站在历史潮流的最前面”是每一个企业家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当所有的人都说不清未来是什么样的时候,他们至少不能忍受自己成为思想上的落伍者。2000年初,网络经济学者吕本富被一家服装类上市公司请去讲课。课后,他对那位对网络持怀疑态度的公司总裁说了这样一段话:“毫无疑问,您是一位成功人士。为什么成功?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短缺经济时期,您是第一批注重质量的;在80年代市场经济初期,您是第一个搞品牌、搞营销的;在90年代过剩经济的时候,您还是第一个搞连锁、抓运作的。您成功是因为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但是2000年以后的潮流是什么?您知道吗?”该总裁立刻如坐针毡,马上就要叫CFO出来,具体讨论互联网战略要投入多少钱的问题。   这或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事实上,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人,而人永远不可能隔绝外界的影响去保持绝对的理智。他们平日隐藏甚深的恐惧、愤怒、盲从、懊悔一旦爆发,其能量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投机有理   投机也许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上不了台面,也不会对曾经投机甚至投机失败的企业家有太多名誉上的损害。相反,投机与理性一道构成了整个商业社会的精髓。   长久以来,经济学的分析建立在人类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础上。表面上看,是一群理性人决定了商业行为走向。但深入分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类逐利的天性,还有其行为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时代背景。教科书中展现的商业史太符合逻辑、太有秩序了。事实上,这部历史总是在凌乱不堪和井然有序间摇摆不定。过度投机必然会造成大的混乱和停滞,但完全摈弃投机既不可能,也会使得商业圈全无色彩,了无生机。因为投机尽管没有创造财富而只是对经济资源和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但并不排除这些资源和财富的配置在客观上是趋于优化的。而且,撇去漂浮在投机活动中的无厘头因素,不难看到很多令人惊喜的东西,比如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比如原始的创造力,比如天然的对发展的顽固追求。在这些没有章法但茁壮异常的精神面前,充满了定势的教科书显得那么苍白——尽管它说的全对。   投机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但商业史并没有因此而一乱到底,因为人们设立了公司这样一种组织,试图以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等规范非理性因素,使得财富积累可以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新生的企业不冒险是不大可能得到机会的,也只有少数冒险家会最终成为企业家,从此,他们对商业的种种直觉就开始因规避风险的压力而受到束缚了。   也许可以这样说,投机和理性是商业的两面。在机会不明显的时候,两者基本上可以共荣。但在机会招手的时候,欲望驱使下的投机心态开始主宰一切,而理性暂时被抑制。这两股似乎势不两立的力量交织着构成了商业的历史。   40岁以上的中国人,至少经过了4次大的最可能暴富的机会。温习历次风潮尤其是离我们最近的这一次,可能会对旁观者的商业理解有一种惊人的补充。   经济学家汪丁丁曾经描述:“从1998年10月8日,到2001年9月21日。Nasdaq指数做了一个梦,梦见从1420点扶摇直上,九天揽月,又梦见从5130点忽悠而下,入泥潭三尺。这一梦,历时1051天,桃源梦醒,发现自己仍在1420点。”   11999年,美国风险投资资金达到了创纪录的483亿美元。与互联网业相关的企业就吸收了其中的2/3。同时Nasdaq中网络公司的市场价值已经达到1.32万亿美元。   21999年7月中国概念的china.com在Nasdaq上市成功,当天股价狂飙235%,以67美元的股价成功募集资金近一亿美元。   31999年底,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贝索斯,成为了《时代》杂志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却代表一个亏损企业的年度风云人物。   41999年11月11日,仅有15年历史的Cisco以2783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超过了有31年历史的英特尔(2743亿美元),成为硅谷最具价值的公司。   5两个月后,美国在线(AOL)兼并传统媒体公司时代华纳的炸弹又被引爆。这次涉及时代华纳公司1600亿美元市值的兼并,被渲染为互联网革命中的一个里程碑。   62000年3月10日,纳指从历史最高峰5132点回落至5048.62点收盘。这不祥的“单日逆转”信号,竟然是互联网概念临渊一跃前的回眸。从3月10日开始,Nasdaq指数就开始以平均每月缩水11.3%的速度,在18个月内,把投资人从高峰推到了深渊。   72002年11月8日,网易公司股票在Nasdaq窜升到13美元,是其年初股价的10多倍。而在此前后,新浪、搜狐等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接连宣布盈利,这些企业最终活了下来,然而,已经没有人把他们看作高成长企业了。   20年来无产者错过的4次最可能暴富的机会下海   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牢骚指引下,“下海”成为时髦词汇和不甘心的人们所做出的不甘心的举动。从倒腾外贸服装到开复印门市部,从“拿批文倒物资”到单位的“三产”,这些最初下海者中有赚了大钱的也有跌惨了的,还诞生出了一些后来名声不小的企业。更多畏惧“下海”风险而未能湿鞋的人们,目睹昔日同事或邻居发迹后只能艳羡不已。这时候大家的口头禅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到海南去!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大开发是一次登峰造极的集体投机运动。全中国的钱似乎都流到了海南,海南“将成为最自由的特区”这个故事演绎出了无数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早期的闯海南者对土地拥有者称自己掌握大笔资金,拿到地后再去找钱,这样即使身无分文都能玩转巨额资金;后来就得编故事做概念炒远景,精心策划之下,仅用少量的钱就能操纵动辄过亿元的资金。尽管绝大部分积累了相当资本的投机者在随后的泡沫破灭过程中又亏在了房地产上,但少数幸存者还是安全撤离了这个海岛。   杨百万的诞生   1991年,股票市场成为又一个全新的投机空间。与股票阔别几十年的人们,重新找到了“冒险家乐园”的感觉。还记得电影《股疯》中记录下的炒股狂潮中的人们吗?著名的杨百万就是这个时期最成功的个人赢家。杨怀定,上海职业股票投资者。1990年4月,杨用捣腾国库券赚来的钱,买进100元票面的电真空股票2000股,到了1990年9月下旬,这只“老八股”上涨到每股850元,杨怀定全部抛出,完成了杨百万发家的历程。国内证券市场建立初期,股票供应非常稀缺,使得当时的炒作狂潮可谓登峰造极。就连小小的认股证,也曾经身价百倍。这个新兴市场给一些嗅觉灵敏的个人提供了以小博大的良机,可惜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网络一梦   这次网络热潮具有和海南大开发一样的戏剧性,其包装项目、以一份计划书套取投资的方式也十分类似,人们同样对投资前景的数学计算深信不疑。所不同的是,海南大开发汇聚了全国的投机份子,而网络热潮更带有国际化的色彩:发的是美国人也发的烧,花的是绿色的美钞,讲故事的是有海外背景的精英。如果说前面3次机会都带有中国转轨时期的浓重特征,这一次的投机是真正与国际接轨了。



关键词: 业永     远的     投机     一个     商业     互联网     人们     历史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