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人类在发明了无线电报之后,还进一步希望能用电波来传送声音。 1906年,人们第一次利用调幅波在空中传送了声音。利用电波传送声音需要在发射和接收的时候用某种器件放大电波信号。这种器件可以说是从爱迪生的废纸篓中诞生的。
1883年,爱迪生发现在真空的电灯泡内,与不相连的碳丝阳极和金属板阳极之间有电流通过,这就是著名的“爱迪生效应”。这一发现预示着一种新的电子元件已经胎动,然而,爱迪生没有能预见到它的重大意义。
后来,英国工程师约翰·弗莱明首先发现了爱迪生效应的实用价值。他发现,爱迪生效应实际是阴极向阳极发射电子而不是相反。弗莱明据此于1904年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它可以用作整流和检波,比以往的无线电元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和灵敏度,大大提高了无线电通信的功能。
电子管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美国的德福雷斯特于190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真空三极管。它是在弗莱明二极管的板极和灯丝之间加了一个白金丝栅极。这个新增加的栅极的重要性在于,它通过控制栅极上电压的微弱变动,就可以使板极电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三极管就可以起到放大电信号的作用。真空三极管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无线电通信的距离和可靠性。
后来,其他人在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的基础上,使用金属气体吸收剂吸掉管内的残留气体,使电子管保持尽可能的真空,从而制造出了性能更加完善的放大元件。
继三极管之后,四极管等更加复杂的电子管也相继诞生。随着电子管技术的发展,各种元线电技术如电报、电话、广播、雷达、导航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有声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也都是有赖于电子管才得以问世的。
50年代中期,晶体管开始取代了电子管,而今天,已进入了集成电路的时代。尽管如此,电子管仍在许多领域发挥着优异的功能。人们不会忘记正是从爱迪生的废纸篓里,萌发出了代表现代文明生活的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等一个个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