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抛砖引玉”发言,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A电路:对三极管而言是“灌电流”,设计的缺陷是三极管的工作点偏低,使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与放大区的临界位置,当温度或电源略有变化时,(Ib+Ic)*β*Re=Ie*Re>1V,导致Ube<0.6V,极易使三极管截止。改进的办法之一,就是适当加大下偏置电阻的阻值,以提高基极电位。
B电路:对三极管而言是“灌电流”,设计的缺陷是三极管基极所接的稳压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太低。因为0.5mA*10K=5V,所以Ue=(0.5+Ib)*10K>5V,则Ub>5.6V,此时,稳压管导通,基极电压被箝位在5.6V,三极管也随之进入截止状态。改进的办法之一,就是在稳压管下正向串人一只(或两只,调整后确定)普通二极管,目的也是提高基极电位。
C电路有点绕。等一会想好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