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层和软件层--最粗糙的分层架构:
2 三层结构硬件层, 驱动层,应用层:
3 四层结构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应用层: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层次越多,好像系统的代码越多,开发者的工作量越大。实际情况是真的如此吗?其实分层的目的主要1是降低系统开发难度;2是为了复用。 驱动层和中间的操作系统层是可以复用的,产品升级或更新换代的时候,虽然总的代码量是大的,但实际有很多代码是不需要重新开发的,系统开发的工作量相对较小。比如说IO口调整了,甚至是整个硬件板子更换了,软件上只要调整驱动即可。 很多大学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中采用的是两层结构,主要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示例一般比较简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演示如何使用芯片,如何实现某个功能,很少考虑复用的问题。 为了讲清楚其中的操作方法,其代码会尽量简单,即使是实现相对比较复杂的功能可能也只是采用抽象为函数的方法,很少考虑工程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很多人就以为两层架构就是理所当然的。 具体采用何种分层结构是与产品相关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坐飞机是比步行快得,在校园里从上课的教室到休息的宿舍哪一种方式好呢?当然是步行。反之,从南京到北京,采用坐飞机肯定要比步行好(当然,更好的是坐高铁)。 第3种方式似乎代码量是最大的,但是要记住底层是很少改的,所以开发的时候就是写应用,这个代码量有多少?!优势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