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号”加盟者孙蒙蒙-这里的一切都是麦当劳教我的 看惯了上海市中心那些招牌闪亮、人气旺盛的麦当劳餐厅后,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勾勒麦当劳“中国1号”加盟店的形象――地处闹市中心,硕大的招牌遥遥可见,人流熙攘川流不息,色彩更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然而当记者近日赶赴天津,慕名前往麦当劳“中国1号”加盟店采访时,意外地感受着现实与想像之间的差距。麦当劳“中国1号”加盟店就位于天津红桥区的丁字沽。这条叫丁字沽一号路的大街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繁华的路段,餐厅在一座办公大楼的一层,装修是麦当劳的统一风格。它的旁边是一家生意并不太旺的商场,麦当劳的门口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一些自行车。时值早晨,有很多爷爷奶奶带着孙儿在餐厅里吃着早餐,做着游戏。餐厅播放着麦当劳的背景音乐,场面还算热闹。 在那里,我们见到了被誉为“血液里有番茄酱味道”的“麦当劳女士”孙蒙蒙。 这一天,孙蒙蒙并不当班,这一点从她非制服的着装上就能看出来。麦当劳的餐厅里十分暖和,她只穿了薄薄的蓝色衬衣和黑色西裤,原本就已经非常清瘦的她在衬衫条纹的映衬下显得更为修长干练。 孙蒙蒙一脸疲态,不施粉黛的脸庞甚至能看到淡淡的黑眼圈。“今天太早了。”她如是回答记者的关心。显然,为了采访,孙蒙蒙起了个大早。
与麦当劳的缘分 有时候,事业就如爱情一般讲究缘分,缘分到了,双方哪怕相隔千山万水,最终也能走到一起。孙蒙蒙与麦当劳就属于这类“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结合。 2001年,正在加拿大攻读MBA的孙蒙蒙在一次上网的过程中无意看到了麦当劳在中国招募首名特许经营持牌人的招标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还是通过网络投递了自己的报名资料。“我之前也有在一些公司做过,但发现还是喜欢做自己的事业。”孙蒙蒙解释自己选择创业的动机。 而让孙蒙蒙选择麦当劳作为自己创业的方向的,是她一段在加拿大读书期间的重要经历。“读MBA的时候,我在学校附近的麦当劳餐厅打工,历时整整一年时间,做的就是做普通的员工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对麦当劳的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它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也正是因为那时的影响,我对经营一家麦当劳餐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段经历不仅使孙蒙蒙找了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同样也成为麦当劳看重她的关键一环。据了解,在麦当劳首次公布加盟者条件并开始接收中小投资者的加盟申请后的一年时间里,共有1000多名加盟者主动应征,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了80%,平均投资额500万元,平均年龄35岁。“她曾在麦当劳餐厅打过工,第一项工作就是打扫厕所,然后就是收拾垃圾和清理地板。她有着和我当年相似的创业经历,她更了解麦当劳,她的血液里有番茄酱的味道。”孙蒙蒙的面试官之一、麦当劳中国发展公司高级副总裁朱渊和解释了她脱颖而出的缘由。 名副其实的千里挑一,孙蒙蒙共经历了三轮面试,在外人看来有如过独木桥般困难,在她口中只是轻描淡写。“对于当时的竞争激烈,我自己并没有十分强烈的感受,因为三轮面试,每次都是只见一个人。时间久了,印象也有些模糊了,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们对我的印象怎样,但是我对他们的印象都非常好。”说完,她笑了。
从面试到接手两年时间 在真正拿出资金之前,孙蒙蒙还有一件重要且必须完成的事,那就是接受麦当劳的培训。在这一年时间里,依然是从最普通的员工做起,到最后的店经理,总共13个工作站,孙蒙蒙都走了一遍。在北京接受完岗位培训之后,最后,孙蒙蒙进入位于香港的汉堡包大学深造。据她介绍,当时的课程是分级别的,每开一个级别上一次课,总共有3个课程,主要内容是传授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 “其实一年的培训时间非常紧张,因为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但是如果不学习、不了解就没有办法进行管理和经营,我现在每天做的东西都是以前学过的。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其中都有很多学问。”孙蒙蒙说。 麦当劳的加盟形式是将一家现有的、已经是成功运作的餐厅转让给加盟者,因此加盟者不需要自己带餐厅过来,也不需要自己选择店址。对于麦当劳公司提供的店址,孙蒙蒙亲自去实地考察过,也仔细研究了餐厅的财务报表。“我对公司的选址很满意,因为这附近居民多,学生多,消费能力可能一般,但是人口基数大,这对餐饮行业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当时这家餐厅的销售额一直都比较好,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言下之意,孙蒙蒙对接手这样一家成熟的餐厅显然信心十足。 2003年8月,麦当劳把经营情况非常好的丁字沽餐厅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转让给孙蒙蒙,成为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特许经营形式的餐厅。由于麦当劳要求特许经营人必须居住在所在餐厅的社区里,孙蒙蒙也从北京搬到了天津红桥区的丁字沽。 尽管没有明说,但从言语中还是能感觉出当时这250万左右的投资已经占到孙蒙蒙个人资产的相当比重。“当时主要还是资金投入。对于麦当劳的信誉以及体系的了解,我认为这笔投资应该没什么风险。”孙蒙蒙说。 从参加面试到接手餐厅,孙蒙蒙经历了两年的漫长时间。她说:“就跟很多人中断工作去上学一样,我觉得加盟麦当劳是我一生的事业,花两年时间学习很值得。”
经营中充满细节的艺术 孙蒙蒙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平和谦逊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麦当劳教给我的”,这是挂在她嘴边的一句话。然而就如她自己所说,“钱都在这里,我肯定会更加敬业,花的时间越多,效果就越好。” 在孙蒙蒙的营运过程中,麦当劳有一位营运顾问与她一直保持着联系,在磨合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孙蒙蒙会向他请教。营运顾问也会来餐厅转转,一般一月一两次,协调和传递信息是他主要的工作内容。 从外观上看,这家麦当劳餐厅与其他所有麦当劳的门店并没有什么差异,甚至连孙蒙蒙自己都不能说出其间的差异,但是无意中她告诉记者,餐厅中的儿童乐园是她接手后自己投资重新购置的。 “以前都是别人教给我的,真正自己做了之后,我对经营麦当劳有了新的认识,”孙蒙蒙说,“这些认识其实都是一些营运上的体会,非常细节的东西,在书上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体会。比如说,最适合人们从口袋里掏出钱来的高度是92厘米,因此,麦当劳柜台设计以92里面为标准;其厨房用具全部是标准化的,如用来装袋用的“V”型薯条铲,可以大大加快薯条的装袋速度;用来煎肉的贝壳式双面煎炉可以将煎肉时间减少一半;所有薯条采用‘芝加哥式’炸法,即预先炸3分钟,临时再炸2分钟,从而令薯条更香更脆;在麦当劳与汉堡包一起卖出的可口可乐,据测在4℃时味道最甜美;面包厚度在17厘米时入口味道最美;面包中的气孔在5厘米时最佳;等等。”
“麦当劳是我一生的事业” 做餐饮这行都有委屈,与很多位处旅游区的麦当劳不同,在居民楼包围中的麦当劳丁字沽餐厅有着更多烦琐的事情。“居民多,势必事情也多。不像游客走了就走了。这边小孩子是客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必须为他们精心准备礼物,陪他们玩。我常说我们这边的员工包括我,就跟幼儿园的阿姨差不多。” 在这部分“幼儿园阿姨”中,一部分就是孙蒙蒙亲自面试招来的:“我对他们的要求可远不如当时公司面试我时那么高,员工嘛,只要肯做就可以了。” 现在,孙蒙蒙一周上五天班,上班时间按规定两顿饭都是在餐厅吃的,巨无霸是她的最爱。同样的,孙蒙蒙习惯有意无意地在顾客中做着类似的调查,调查哪一样食物是在顾客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这样的调查结果她烂熟于胸,问及便能脱口而出。 每两周,孙蒙蒙会参加麦当劳的日常经理会。列席会议的是天津所有26家麦当劳的店经理,会议的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无非就是总结一下上一阶段的工作,并对接下来的新活动做一些安排和部署。 有时,作为工会的活动,孙蒙蒙会组织员工一起出去玩:“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都受不了,什么过山车啊,卡拉OK之类的。”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孙蒙蒙也只是一个很年轻的年轻人。 在记者采访的前一个月,紧挨着丁字沽麦当劳餐厅,一家肯德基开张了。面对这样的变化,孙蒙蒙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的到来说明这里风水好,人气好;忧的当然是客人的分流。”显然,对喜的自嘲中,她的忧虑一览无遗。 尽管孙蒙蒙与隔壁肯德基的店长并没有打过招呼,但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在肯德基在开张前,店长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泡在孙蒙蒙的餐厅数客流。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听到好的评价、看到顾客选择进自己的餐厅都成为了可以让她开心的事情。 除此之外,每月上缴20%营业额是孙蒙蒙的另一个压力。“确实,这样的负担挺大的,但也是应该的。对于我5年之内收回投资并盈利的目标,在整体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我认为是非常有希望的。”那么10年的合作合同到期之后又会怎样呢?“10年时间并不漫长,对一个餐厅而言,尤其对麦当劳这样已经有近50年历史的企业而言,肯定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的。如果有机会,我想会继续合作下去,因为我已经把它当成我一生的事业。” 采访结束后,记者参观了孙蒙蒙位于餐厅内部的经理办公室。这也许是记者所见过的最小的经理办公室,大约只有3平方米,狭长的空间与其说它是一个办公室,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短走廊。桌上的电脑就占据了办公室的不少空间,更多的材料被满满当当地安置在墙上的隔板上。孙蒙蒙说:“有人经常会问我,经理室那么小,你坐哪里?我告诉他,做经理是不用坐的,天天坐在那里的经理不会了解店内的情况。我希望自己多看,多走动,和员工一样与顾客做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