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软件学院为何遭遇“冷场”

共1条 1/1 1 跳转至

软件学院为何遭遇“冷场”

菜鸟
2002-07-19 01:14:49     打赏
赛迪网独家特稿】2001年12月3日,国家计委、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指定全国35所高校创办示范性的软件学院。一时间,“软件学院”这个名词以极高的频率在各个媒体上出现,成为国内教育界、软件界以至整个IT业界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   然而很快的,软件学院宣传热潮开始急速消退,甚至在进入5、6月份高校招生考试的 紧张时期也很少被人提及。时至今日,随着第一批招生工作的陆续接近尾声,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一些原先风风火火并被广泛看好的软件学院,此时却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困境之中。   在北京,曾经名噪一时的安博软件学院原计划计划招生500人,但6月份报名的只有100多人,而且这100多人还不可能全部过关,估计只有60多人能够通过考试。   在上海,4所教育部批准的软件学院中,只有上海交大软件学院招收到106名学生开了课,其他几家却仍在筹备之中。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副院长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本来计划招生150名,但报名的人数却不足150人,最后只能从中选择了相对较好的97人。   原本寄予了很多热切希望的软件学院,甫一亮相即遭遇“冷场”,虽然事先已经有各种不利的消息流传,但真实情况依然出乎人们的预料。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冷场”的出现?它是否预示着一个产业建设宏伟设想的破灭?软件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合理体制?软件学院应该并在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热”起来?曾经长久困扰着中国软件产业的人才问题,再一次因为软件学院这个新生事物的痛苦降生而摆到了案头。   回顾软件学院政策出台的背景,大致有下述几个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一,普通高校的软件教育一般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开发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时期,因此与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与之相比较,学院制教学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能够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其二,国内软件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普通高校的培养能力有限,已经不能与中国软件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相适应,因此亟待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这种培养机制的建立,也是国内业界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所决定的。   其三,总结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产业成功经验,我们发现软件学院在推动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种灵活而实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更快地缓解软件业人才压力提供了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板。   其四,多年来,国内教育市场的IT、软件人才培养始终保持高热度,各种培训和资格考试门庭若市,显示出这个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容量,软件学院不仅填补了其中的结构性空白,而且处于较高的位置,似乎不可能不形成热潮。   除此之外,中国软件业谋求在国家“十五”规划期间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人才压力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一种大的危机式的爆发,这一点导致了教育部在指定样板学院时,没有采用惯常的小范围试点的模式,而选择的是35所。   细细地品味35所软件学院名录,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现今国内名望最高的综合类及理工类学府,办学条件无疑是最好的。同时,国家对软件学院建设也非常重视,不仅在相关政策上提供了诸多便利,更拨出巨额资金予以扶持,长远来看,这些措施将对软件学院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因此我们说,不论软件学院今天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软件产业的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件的的确确的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作为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新事物,理想与现实碰撞所导致的偏差固然在所难免,我们也有必要对现象背后隐藏的种种进行一番深究。



关键词: 软件学院     为何     遭遇     冷场     软件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