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小巨人”ARM: 知识产权的制造和贩卖者

共2条 1/1 1 跳转至

“小巨人”ARM: 知识产权的制造和贩卖者

菜鸟
2002-11-11 05:44:00     打赏
ARM公司董事长兼执行主席Robin Saxby是带着“爵士”的头衔陪同英国商贸部长来中 国的。近年来和Saxby一起获得这个类似于“全国劳模”称号的还有电信巨头沃达丰总裁Chris Gent和曼联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福格森等人物,因为他们都是英国的骄傲。   英国本土诞生的ARM,是全球领先的16/32位嵌入式RISC微处理器技术方案供应商,但并不是个很显眼的公司。2001财年,ARM的营业额不过2亿多美元,公司员工也只有722人。然而,我们可以想到的几乎所有IT巨头,都与ARM保持着紧密的伙伴关系,全球带有芯片的IT产品中有70%都与ARM的技术直接相关。Intel、微软、诺基亚、高通等推动IT和通信产业发展的主流厂商,都是在ARM的努力下得以“用共同语言交谈”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小公司竟然也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拥有直接投资的上百人的研发中心和销售公司。   作为IT产业中最上游的厂商,看上去很小的ARM却拥有改变产业链条的历史和影响产业发展轨迹的能量,其体型与能力的不成比例,恰恰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生存形态。以至于ARM在中国设立的独资公司注册时,这家完全靠出售知识产权生存而没有任何软硬件产品的公司不得不被注册为“咨询公司”。   上游的上游   “人类希望建造一个通往上天的通天塔。上帝最后通过人类彼此无法沟通的语言体系瓦解了这一壮举。”10多年前,这个神话在IT行业中几乎变成了现实。   1991年从摩托罗拉公司出来另立门户的Saxby梦想着让ARM成为未来数字世界的标准体系结构,即“人类彼此沟通的语言”。“在摩托罗拉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标准体系结构的迫切性有了深入了解。”Saxby说,“当时IT行业的迅猛发展已初露端倪,但Intel、摩托罗拉、TI等上游厂商都有着不同的数字架构,这使得他们的CPU等基础器件各不相同。器件不同,软件就不同,而越来越多不同的指令集、工具和语言,对整个数字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Saxby认为,除了通过企业间漫长的竞争来统一标准,一定还有更具效率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出现一个更上游的厂商来制定标准,而这个标准的统一一定是从数字技术的核心CPU开始。于是,ARM诞生的时候就选择了CPU体系结构设计这个“上游厂商的上游”。   其实,Saxby当年也没有那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做法与历史潮流是如此的匹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全球工业价值链上基本就是“大包大揽”的大公司的天下,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在总测、制造、系统封装甚至CPU芯片设计等领域都是“一把抓”的。直到80年代末,产业链开始出现分工,比如CPU由Intel等公司设计和生产。其后,在半导体行业,这种分工被进一步细化。单独的封装公司、专门搞制造的代工公司纷纷出现。而ARM则是第一家把芯片设计从制造和应用中分离出来,完全依靠知识产权为生的企业。   据统计,2000年,Intel等全球芯片巨头的芯片设计中有50%不是自己完成的,而是从更上游的芯片设计公司买来的。而这个比例预计到2005年会涨到80%。这无疑最让ARM高兴,因为这些企业买进的芯片设计知识产权中有超过70%来自这个英国“小巨人”。   “现在我正在实现当初与12个工程师一起创业时的理想,因为越来越多的芯片正在运用相同的设计架构。”Saxby说,“这样的好处是,越来越多的数字系统和应用有了同样的语言基础。”客观地说,数字世界中还有无尽的“语法藩篱”,不过芯片架构的逐渐统一,有些像欧洲大陆的26个字母,至少算是确定了“文字”。   1991年,Saxby带着工程师们开发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的RISC微处理器技术方案,做到了同样运算速度成本最低、功耗最小、占用内存最少这三项第一。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当然是ARM成功的首要关键因素,让ARM诞生不久就开始赚钱。ARM的第一个客户苹果电脑当时正为开发PDA没有低功耗CPU而发愁,ARM的出现让苹果电脑大喜过望,进而慷慨解囊。   然而仅拥有一项技术和一个“苹果”显然不够,“上游厂商的上游”说来容易做来难。Robin Saxby从一开始就把ARM定位成一个有着另类生存方式的企业。   巨人间的沟通者   ARM建立之初,Saxby和几个创业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了一个多星期。他们冥思苦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生存方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出现了不少巨头,Intel当时在芯片设计特别是制造领域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技术天才Saxby更是个精明的商人。他知道,ARM要一统芯片体系结构的江山,就不能够与Intel等企业正面对抗。一个多星期的思考后,ARM最终确定了坚决不自己生产芯片的原则,并把其做成了一个决议性质的文件。“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产权的制造和贩卖者。没有硬件,没有软件,只有图纸上的知识产权。”Saxby说。放弃制造而仅仅贩卖知识产权,ARM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在当时的半导体行业尚无先例。   ARM迅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后,首先认识到知道光有体系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当时愿意为ARM付知识产权费的的企业大多数并不具备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很少有企业可以在这个新的体系结构上面搭建出真正的产品应用。很长一段时间内,ARM实际意义上的客户只有苹果电脑一家。这也是ARM虽然从建立开始就已经在赚钱,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有限的原因。1993年,Saxby认识到除了主动示弱不与业界巨头正面交锋之外,作为一个“志向高远”但还很弱小的企业,必须要懂得“发动群众”,为自己的知识产权寻找更强大的身体:“要成为产业链条的起始点,就要学会自己去组装一个链条。”   那一年,ARM开始提供相应的软硬件开发工具,来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标准。“虽然这些开发工具是可以赚钱的,但是ARM真正的目的是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连接点,带动整个行业从芯片制造到系统厂商再到软件的基于ARM架构的切换。”Robin Saxby说。实际上,提供开发工具仅仅是开始。Saxby那几年几乎一大半时间都花费在飞来飞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上。ARM要建立新的产业链条,就必须要让那些产业巨头们看到采用ARM架构有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风险。ARM要做的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一边像信息咨询公司一样把有上下游关系的客户牵起手来,一边还要随时像工兵一样“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扫清产品化和市场化的一切障碍。   前一种还好说,无非是Saxby等人在空中多飞几圈,让更多的企业握握手;而作为工兵的角色,ARM自己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今天ARM在全球有30多家作为商业伙伴的设计公司在“通过个性化设计”帮助ARM实现技术与产品的连接,并且获得了包括微软、Sun等在内的50家以上的实时操作系统软件公司的支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ARM在巨人之间的合纵连横伴随着自身芯片设计的技术优势,很快获得了回报。ARM开始在其所谓的“八大目标市场”——无线、网络、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卡、存储和安保等领域大放异彩:通过诺基亚、爱立信、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等世界级企业完成了基于ARM的芯片架构的产品化,第一次在产业链中步入了“上游公司的上游”位置。   今天,ARM的芯片设计架构已经是全球标准,已经有103家巨型IT公司在用ARM技术,Intel、德州仪器、高通等全球20家芯片巨头企业中有19个是ARM的客户。2001年全球共付运了5.38亿RISC微处理器,其中超过74%运用了ARM的芯片结构,超过其最大竞争对手MIPS公司5倍多。ARM由此被称作全球第一知识产权供应商。有人开玩笑说,ARM简直就是一个躲在众多“巨人”身后的“小巨人”:个子很矮,但血管中流的却是“巨人的血液”。   ARM成为IT巨人之间的沟通者,最大的好处是收入来源多元化。ARM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专利授权费用,这是客户采用ARM设计专利时需一次性付出的费用;其次是专利使用费,比如Intel等企业每卖出一片芯片就要缴付给ARM一定比例的收入。这两方面收入分别占到了ARM收入的50%和20%。另外,该公司在设计工具销售方面的收入有14%到17%,剩下的来自设计顾问服务和培训支持服务等。这样看,其中有50%的收入是在帮助和服务其客户的过程中产生的。显然,ARM多年来的合纵连横并不仅仅是一种投入。   200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都陷入了困境,但是ARM这家没有任何实物产品的公司却高歌猛进。“实际上,我们的授权销售反而增加了。”Robin Saxby说,“因为我们的客户更加积极地购买更先进的技术来刺激市场销售。”去年ARM的销售额竟然增长了46%,利润增长了42%。ARM公司近日公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02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未审计财务报告”,其上半年营业额为8530万英镑,较上年同期增长25%;税前利润为3190万英镑,较上年同期增长35%。   看上去,做“上游的上游”似乎可以旱涝保收。不过,进入第三季度之后,全球半导体业的不景气终于也波及到了ARM。这种市场不景气从产业链最下端反向传递的情景恐怕将被写进教科书之中。“虽然销售仍在增长,但是第三季度ARM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完成指标的情况。”Saxby以其英式幽默说,“不过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我们的市场份额倒是增加了。”   其实早在去年,全球性的不景气就促使ARM把目光投向了中国。2002年中,ARM已经在中国迅速拉到了不少客户和合作伙伴,包括中兴集成、上海华虹、中芯国际等等;在工具方面,ARM通过北京旋极和香港科汇宏盛建立了分销合作关系;而在实时操作系统领域,科银京城和中科红旗已经成为其合作伙伴。并最终在上海设立了其独资公司——安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进行直接的知识产权销售。   Saxby曾说:“进入中国并不是因为全球不景气。恰恰相反,ARM进入中国,将使得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嘴硬”的嫌疑。不过,无论是ARM独特的生存模式还是其“上游公司的上游”的角色,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大开眼界,而且带来了合伙赚钱的机会。   进入国内企业视野的ARM成为值得剖析和研究的又一个对象。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要成为制造大国,特别是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制造大国,这类知识产权公司在中国的出现是非常关键的。否则,我们只有简单加工的份儿——因为如果我们都看不到产业链条上最上游是谁,显然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攀上那条全球化的价值链。 来源



关键词: 小巨人     知识产权     制造     贩卖者     公司     Saxby         

菜鸟
2002-11-11 05:56:00     打赏
2楼
英国ARM公司(宣布,高通公司已购买了新款 ARM1136J-S™ 微处理器内核授权,用于先进的无线语音和数据设备。ARM1136J-S是首个基于 ARM11™ 微结构的微处理器内核。高通公司是码分多址(CDMA)数字无线技术的先锋企业和领导厂商,也是首批使用该新微处理器内核的 ARM® 合作伙伴。 高通率先将 CDMA 技术商业化,而 ARM1136J-S 内核将被高通用于移动基站调制解调器™(MSM™)芯片集中。该芯片集针对支持高速无线语音和数字应用的新一代移动设备。如今,CDMA 是全球成长最迅速的蜂窝通信标准, CDMA2000 已能实现 3G 全球无线联网。 此外,ARM1136J-S 内核还能增强高通的 Launchpad™ 应用组合,如多媒体、定位和其他先进功能。 高通 CDMA 技术部产品管理副总裁 Luis Pineda 表示:“作为在全世界推动 3G CDMA 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前进的领导者,高通已与 ARM 合作多年,致力于高性能、低功耗的嵌入式处理器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ARM1136J-S 内核将被用于支持我们新一代 3G CDMA 移动设备的芯片集和系统软件解决方案,而这些芯片集和解决方案是为表现出 3G CDMA 无线服务的所有优势而量身定制的。” ARM 市场部执行副总裁 Mike Inglis 认为:“通过此次授权,ARM 与高通的合作更加紧密,共同创建基于新款 ARM1136J-S 处理器内核的产品。长久以来,ARM 与高通的合作拓展了现在和新一代无线设备的开发。高通定能凭其丰富经验,采用 ARM11 内核系列,满足 3G 蜂窝网络所需的性能和功耗要求。”

共2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