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中国软件出口还有多少机会

共1条 1/1 1 跳转至

中国软件出口还有多少机会

菜鸟
2002-08-20 17:29:46     打赏
评论:中国软件出口还有多少机会 来源:搜狐IT频道 2002-08-19 12:32:05 评论:中国软件出口还有多少机会 互联网实验室   “置身于喧闹的环境中……一个人不是堕落就是站住,或者离开那里”——尼采说。现在,请你站住,然后离开软件出口这个喧嚣的话题。      中国的软件将来会有大量出口的一天,这个结论有很多支撑点,但是人们的信心更多是根据历史规律而来,就象笃定我们的足球总有一天能进军8强。相信能进8强不等于你很快就能看到,相信软件能出口不等于现在就能出口。中国的软件出口,除了喧嚣就是浮沫。      过去的数年里,中国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软件出口。这些软件出口大多是国外的软件企业找到中国的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为国外软件企业进行服务。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有知识产权的直接出口。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com)认为,中国软件产业的软硬之伤,是软件出口5年内无法缓解的痛。      1.语言差异      英语是软件和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不熟悉英语,甚至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开发人员在软件界面的开发、软件开发中间文档的编制上,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非英语民族因为语言差异被直接排除在合作第一选择之外。以色列、爱尔兰和印度则因为语言优势占据了全球软件出口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相对来说,中国只有在向日本这样语言接近的国家出口软件才显得略有便利。      2.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国外的软件开发人员在思维模式,工作习惯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历史积淀和社会群体性,整个社会对外来事物的接受和消化需要比西方国家更多的时间。意识形态的制约,导致中国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出现飞跃式的发展。管理规则的制约,则直接影响中国ERP等蕴涵业务流程、行为规范的通用管理类软件产品的出口。在这个领域,中国现有的出口份额还主要集中在代码编制、系统维护的层面。用户的消费取向就显得更为复杂和难以琢磨,中国政府的软件采购会优先考虑国产软件,中国软件出口在国外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国外软件用户的消费习惯也成为从事软件出口的公司必需考虑的因素。      3.信誉缺乏      软件开发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过程都具有风险性,用户的满意程度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任何商业项目中,信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印度的软件出口经过了成长期,已经在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形象,但是中国的软件出口刚刚起步,经历不够丰富。软件企业形象不但包括软件开发能力,还包括企业形象、办事效率、团队风格等方面,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软件企业发展的关键。      4.IT项目管理能力缺乏      很多外国公司的大型系统开发项目要求复杂的开发管理过程,这种过程将软件开发进行细致分工,然后再将完成的工作结合到一起,以达到提高效率、质量和可靠性等目的。中国有大约6000家软件企业,但是平均员工人数不足50人,普遍不能参与大型项目竞争,其软件开发管理模式只适合于小型项目的开发。   5.CMM认证缺乏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业内通用的软件企业成熟度评估标准,它的着眼点是软件企业的核心业务,即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它的指导基础是软件工程学。CMM软件成熟度认证,是通向西方市场的通行证,获得这张通行证通常需要3年的时间。CMM5代表CMM认证的最高水平,全球通过CMM5认证的企业目前有58家,印度32家,中国只有3家。      6.产业体系零散      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一直依靠软件企业自己寻找市场和资金,自己组织研发力量,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院所下属的软件企业得到了国家的扶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整体上看,中国软件产业的体系结构并不明晰,缺乏明确的定位导向。这种局面必然会在软件出口当中影响中国软件企业的整体形象。      7.人才缺乏      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目前还不能适应软件出口的需要,虽然拥有25万从业人员,但系统分析员以及熟悉国际软件项目运作的高级人才缺口极大。国内的软件企业中,程序员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实际上单纯的编码工作完全可以由层次更低的人员来完成。另外,中国的软件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缺乏基本的软件工程管理、项目管理、质量和过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以及文档编写等国际性软件项目合作技能。      8.销售渠道缺乏      拓展海外市场,需要有力的销售渠道。中国软件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无法独立负担在国外建立销售渠道的高额费用。软件出口联盟虽然可以通过规模经营的方式,相对降低每家软件企业的销售成本,但也只能暂时缓解销售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9.资金缺乏      软件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软件业本身在资本方面没有先天的优势,银行贷款条件严格,国家对民间资本的管制又比较紧,规模小的软件企业自身也并不为国际资本青睐,很难融资。      以上9方面,是中国软件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暴露出的先天不足。先天不足不可怕,只要有强身健体的良好愿望和持久的耐力,终点总会越来越近。可怕的是,国际软件市场格局逐渐稳定下来,纵横全球的美国做为第一梯队,雄霸欧洲的爱尔兰,独具特色的以色列,包揽下游的印度做为第二梯队,按照地域、种类和分工,基本分割了“事先书写”好的软件大势。无论区域输出、低端外包还是特定品种,在产业链上,中国怎么看怎么都没有插足之地。更可怕的是,没有机会不等于没有陷阱,目标明确不能保证匀速前进,水平低不等于不对别人构成威胁。中国目前面临的陷阱,源自两方面痛苦的需要:      1.迫切想要加入国际分工链条      只有加入了国际分工链条,才有可能拿到市场份额,中国软件企业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寻找“代工”机会。美国的911事件结束了五年高速增长的印度IT业,Infosys、Wipro等公司都开始减薪、裁员,降低预期。作为软件行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合同收费率”从每小时四五十美元一降再降。外包市场吃不饱,国内市场拖后腿,印度公司开始无奈地对外寻找新的开拓领域。于是,在2002年1月的“第十届中印双边商务理事会”上,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中国的硬件制造业和印度的软件开发业完全可以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具体的办法是中国和印度“交换市场”:印度用通信设备市场交换中国的电信企业软件市场,以及可能的金融证券、交通民航、能源电力、制造零售等行业软件市场。      貌似公平的交换,带来的将是更多的核心技术的缺失,和痛苦的“中国低附加值生产、印度高附加值外包”的分工。以中国目前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微利争如无利,这一把“交换市场”的双刃剑,是接还是不接?印度模式的前景如果是这样,印度模式还能不能模仿?这些问题都困惑着中国的软件供应商。      2.需要大量从业人员      目前,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可以概括为橄榄型,中级人才比较充裕,初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人才弥补缺口,这已经是“国家级”课题了。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曾明确对媒体表示:正处于改革阶段的软件教育体制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如存在教材滞后、教师不足等问题,反倒一些软件培训机构灵活性更大,能够及时地更新教材、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这样的官方意见,为国际巨头打入中国软件培训市场大开方便之门。      象国际巨头那样实施本地化战略,从中高层培养忠实于自己产品的人,才最具有杀伤力。因为这些人才,在未来会左右企业、政府对产品的选择倾向。从最基础的市场做起,过渡到人才,最终到政府的层面,这样的老练和稳健,是国际巨头有资本实施又乐于实施的中长期战略,也是令中国软件业不得不上船的诱惑。      先天缺陷和后天陷阱,决定了中国软件业走得慢,走得危险的现实,也破灭了中国在出口软件方面暂时的梦想。虽然这些制约因素有些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弥补,但另一些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服,更有些则永远无法回避。澄清这些因素,可以使中国明确自己的现实情况,找准定位,而不是头脑发热,浪费资源和时间。也许有人会问:有机会,又没有机会,逻辑何在?互联网实验室认为:将来有机会,现在没机会。我们所谈的缺陷及陷阱,都是以出口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中国软件不急于出口,这些问题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如此大的困扰。事实上,只要换个参照系,缺陷说陷阱说就迎刃而解。      正如互联网实验室的《中国软件出口发展战略分析报告》所指出,中国企业现在要做的是分三步走,创造出口条件:      1. 扩大企业规模。目前通过CMM5认证的3家中国企业,是联想、Cisco(中国)、IBM(中国),其中只有联想一家是本土企业,而一向以民族软件的旗帜自居的金山、方正们则踪影全无。大部分中国企业过度追求CMM认证,到头来最多也只不过到CMM3,劳民伤财还赚不到吆喝。倒不如转移注意力,先把企业的软件开发规模扩大起来。同时,应当着力培育中国软件的“蓝领”阶层,加强软件教育和培训,改善“橄榄型”的人才结构,为软件企业规模的扩大奠定人才基础,增强它们参与大型项目的能力。      有了规模,胃口和消化能力都大了,免疫力也自然得以提高,能够抵御日后出口贸易的大风大浪。      2. 建立标准化管理。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应当实现管理上的国际接轨。大型软件开发本身需要严密的人员组织和管理,要把各个开发小组的成果有效的连接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要求在整个开发流程前期的系统设计和过程的控制,与各个开发环节的标准化密切相关。很难想象没有高度标准化的设计和控制,大型项目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开发小组如何协调,如何集体工作。      中国的软件企业只有先苦练内功,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内部的组织和开发管理机制,才能改变散兵游勇式的软件项目开发,才有盘涅升天的机会,也才有可能与国际软件企业在全球市场展开竞争。      3. 坚持“出口替代”战略。中国广大的内需市场,是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天然温床,也是目前最需要占领的根据地。可是国内的软件市场却被国外软件和盗版冲击得七零八落,需求总量上不去,开发水平的提高更是步履艰难。反观出口的形势,2000年中国软件出口4亿美元,占中国软件产业总额的6%;2001年中国软件出口7.2亿美元,占中国软件产业总额的8%;在国内市场上售出的软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不到一半份额。      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其冲出国门,不如挖掘内需。6%和8%之外,才是中国软件业真正的根基。



关键词: 中国     软件     出口     还有     多少     机会     企业     开发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