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既然光模块这么热门,不如来几篇光模块的系列话题,顺便把我搜集的光模块知识也做一次汇总整理。今天先给大家献上第一篇——光模块的历史。我第一次听说光模块,还是在1997年。那年我刚进入华为工作,新员工培训时有一个内容就是华为当时的创新技术,把SDH设备才会用到的光模块使用到了C&C08机的AM/CM(管理/通信模块)与SM(交换模块)的内部通信上,这一创新直接将用户线拉远到了近10公里外,极大节省了设备成本和电信局的布线成本,成为当时C&C08技术领先的一大卖点。

直到最近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才发现现在程控交换机的指标参数都变成0.2Erl了。但我笃定地认为,那时的国际准则还是0.25Erl,毕竟当时我刚毕业,专业课的成绩还是很优秀的。
言归正传,回到光模块的话题。AM/CM和SM的板卡上,都安装有一个68M光模块,华为自己定义了内部协议,只用到了40M。而这个光模块,就是业界最早的1*9封装光模块了,这种光模块还是焊接式的,直接焊接在板卡上,纯粹的光电转换,连性能监控都没有。
上面所说的都是我在资料上看到的光模块信息。接触真实的光模块,还是给产品做光模块生产调试装备时。大概是1999年左右,我给新的城域波分产品的光模块做生产测试方案,那时城域波分的光模块还是2.5G的,30PIN电接口、光接口是SC/PC的,收、发还是分成不同的两个模块,都是华为自己定义、设计及加工的。当时光模块上都是模拟器件,参数还是通过电位器进行调节设置的,已带有了简单的性能上报接口(注意还是模拟信号),每一个模块生产时都需要进行参数调测和标定,经常是刚调整电位器A把光功率调到标准范围了,再调电位器B时又把消光比给调坏了,电位器C又把交叉点调高了,反反复复调节,把我折腾得够呛。这时商用的SFF模块才刚出来,还没有人意识到要做可插拔的光模块。2000年前后,华为开始研发10G的彩光模块(什么是彩光模块,后面的帖子会介绍),300PIN电接口,这时才将MCU等数字芯片做到了光模块中,参数调节和性能上报也变成了由AD/DA芯片完成。也是这个时候出现了MSA协议(MSA协议可以说是为光模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后面还会说到,这里先跳过)。最早的MSA是300PIN MSA,还不是可热插拔的光模块标准。最早的300PIN MSA光模块是最先应用于SDH和10G以太网光纤传输网络的模块。第一个可插拔光模块是GBIC,是千兆以太网接口转换器,交换、路由产品成广泛使用。紧接着就相继出现了XENPAK、XPAK/X2、SFP、XFP、SFP+等可插拔光模块
然后就是QSFP、CFP、CXP、CDFP、QSFP-DD、OSP等等光模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光模块的速率也从10G、40G、100G、200G、400G、800G一直发展到最新OFC2023上展示的1.6T。
我要赚赏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