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前沿技术驱动,商业模式“变脸”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前沿技术驱动,商业模式“变脸”

菜鸟
2005-09-27 15:34:32     打赏
尽管对于中国电子业来说,32位嵌入式CPU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需仰视才得见"的技术,但业界普遍认为,目前阻碍中国电子设计界对32位嵌入式CPU应用的仍然有两道门槛:一是高额的授权使用费用;二是国内设计师的应用设计经验相对缺乏。   鉴于这样的现状,全球第一大32位嵌入式CPU核技术供应商ARM公司虽然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中兴集成电路和上海华虹两家fabless授权用户,但ARM公司CEO Warren East表示,目前在中国ARM确实没有更多的现实的利益,因此对中国市场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可以讲ARM是在为5~8年后的市场做准备,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为了更长期的利益ARM愿意承担风险。可以说ARM公司这种"面向未来"的态度代表了32位嵌入式CPU供应商目前普遍的一种认识。   当然,这种等待不是"被动"的,ARM正在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策略上的调整。ARM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军介绍说,为了降低国内客户使用ARM技术的门槛,未来在中国ARM将尝试采用一种"分级授权"的商业模式,即根据大学、研究机构、商业用户不同的应用目的 ,设计出不同的授权费"门槛",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标准,以使更多的设计者有机会接触到ARM先进的CPU技术。   而在价格方面,国内的32位嵌入式CPU技术提供商给ARM等国外厂商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在2002年4月获得Motorola公司M*Core 32位嵌入式CPU核技术授权后,苏州国芯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Core CPU核测试片的设计与流片验证、基于C*Core的SOC设计平台的开发、第一批授权客户的拓展工作。根据苏州国芯董事长郑茳介绍我们可以感觉出,在C*Core的技术构架和商业模式的设计中,"低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为此,苏州国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成本,包括:发展国内的外围IP模块提供伙伴;寻求更广泛的第三方的软、硬件支持;与国内操作系统厂商合作;开发低成本的验证平台;利用国内的芯片代工加工。郑茳介绍说,他们将把"每产品使用"的技术授权费用控制在40万人民币左右。   在降低"入门费"的同时,各厂商的竞争还在"培训"领域展开。ARM公司年初与北京旋极公司合作开办了国内首家培训中心,以提升国内高端嵌入式CPU的应用水平,谭军介绍说更详尽的大学计划目前也在酝酿之中。同时ARM反复强调,其技术支持服务可以有力地覆盖整个产业链,而不仅仅是授权用户,这可以使用户在开发产品时得到全方位的支持。Warren East认为,这使得ARM的技术在可靠性、可延续性、提供第三方支持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而且这种全球化的支持网络将是哪些希望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成功的关键。   而本土的嵌入式CPU技术提供商正在采用了一种"联盟"的方式推动其产品及技术的应用。4月初,超过50家的半导体厂商、研究机构及大学联合成立了"C*Core产业联盟",不难想象,利用这种本土化的"人脉",苏州国芯在近期的业务推广方面将比国外厂商多一些"地利"。而此前另外两个以国产32位嵌入式CPU为核心的"联盟"--方舟产业联盟和龙芯产业联盟已经在去年年底成立。业内已经认识到,高端嵌入式CPU市场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市场培育"的过程,单靠CPU技术提供商自身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目前的市场现实还使得很多国内CPU提供商无法选择以知识产权授权的方式为商业模式,而是直接向客户提供芯片产品,甚至是系统解决方案,按照北京方舟科技董事长李德磊的观点,这是目前"无奈的选择"。不过他也指出,随着产业联盟的发展更多的支持服务将由他们的合作伙伴来完成,而CPU技术提供商未来将会更专注于己的核心业务。   不过现阶段的市场历练对于国内CPU提供商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可以藉此积累资金和解决方案,未来成为某一应用领域的专家型CPU芯核供应商,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 前沿     技术     驱动     商业     模式     变脸     嵌入式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