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写在高考之前:大学生远离IT专业是明智之举?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写在高考之前:大学生远离IT专业是明智之举?

菜鸟
2003-05-29 15:53:39     打赏
在前不久发行的《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填报大学计算机专业志愿的升学者人数锐减”的报道。虽说“正值IT不景气,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下降的趋势却非同寻常。在拥有优秀数理专业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已经由顶盛时期的(2000年)700人急剧减少到了今年的350人。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也减少了36%,维吉尼亚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分别减少了40%和20%。   好像什么年代的学生都没什么定性,往往会会做出一些肤浅的选择(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IT顶盛时期开始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大量毕业生最近由于IT风光不在,而将不得不面临非常有限的就业职位的局面。反过来说,在IT人气已跌至谷底的今天,也许在数年后将会向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开就业门路。这种想法虽然一点儿都不奇怪,但却很少有人这么做。   “随大流”恐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前不久,法国电视新闻节目就曾报道说,“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没有失业隐忧的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岗位”。情况完全和日本一样。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主要考虑“自己的才能”,二是观察“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动向”后再做决定。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尽管抱有“只为衣食有着落,什么职业都可以”想法的人有很多,但是刚刚大学毕业的人,无论当时的经济多么不景气,总会有一定的选择机会。   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只是完完全全凭笔者的推测,但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大概都属于后者。由于自己认为“这个产业领域好象很有发展前景”,因此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是一种极普遍的就业选择趋势。不幸的是,由于其预想往往会落空,从而就会导致越是一流大学的学生越是大量涌向未来面临结构性不景气的行业。与这种患得患失的选择相比,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但允许我们这么做的机会却不是很多。 “我找到了工作”和“就业”的区别   然而,日本的就业选择情况如何呢?笔者曾在美国生活了9年多,但是感觉在美国好象没有一个意思与日本的“就业”相同的单词。也许是因为笔者的知识水平不高吧,大体上就用“我找到了一个工作”这种说法来表示。但这种说法就有些微妙的差别,就是说“暂时找到了当前的谋生之计。如果有更好的或者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就会毫不犹豫地跳槽”。也就是说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始终留有寻找自我的余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的“就业”一词则的的确确地含有“融入到工作单位中”的意思,因此暗示着“一旦进入工作单位就不能轻易摆脱出来”这么一种不成文的默认规定。这种规定是日本“江户时代”俸禄社会的延续。   一旦偏离这个轨道之后,就不得不使用“自由者”这个稍欠妥当的词语来逃避。也就是说有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服从工作单位”(相当于某某家族的武士),要么“完全脱离”(就像是浪人)。尽管此前曾听说日本的劳动力市场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但笔者时隔9年后回到日本一看,感觉并非如此。如果说是有变化,也是在朝着坏的方向发展。笔者注意到日本企业要求因就业难而处于弱势的员工必须具有“更强烈的归属意识和无私奉公的精神”。   通常情况下,在日本不是由员工去选择而是由公司来决定员工的工种(越是大企业,这种趋势就越明显)。也就是说工作单位掌握着对员工生杀予夺的权利——既然是企业的一名员工,就可以为所欲为地使用员工的能力。安排工作时虽然也会考虑员工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特长来使用。   “日本大学生之所以在校时不认真学习,原因就在于此”,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准确,但也基本说中了要害。当然,每个人都有理由在专业方面保留一定的灵活性,但如果不注意在其它方面充实自己,进入公司以后就很难与公司融为一体。可能有人会说:“美国大学生不也和日本大学生一样没定性吗?”但遥望大洋彼岸的美国,日本人恐怕难以轻轻松松地说出这样的话吧。



关键词: 写在     高考     之前     大学生     远离     专业     明智之举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