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休闲专区 » 我爱生活 » 古代幽默

共198条 18/20 |‹ 15 16 17 18 19 20 跳转至
菜鸟
2007-01-07 18:32:00     打赏
171楼
大大人 湖北一个县尉是江南某大官的亲哥哥。他见人时常说:“在江南我哥哥的官署中,别人
见了我都称‘大大人’,你们不应该小看我!”
有位叫方畅弇的人听了这话,便对县尉说:“您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对子,您知道吗?”
县尉问什么对子,方畅弇说:“我们见了大官要自称‘卑职’,您见了我们又要自称
‘卑职’,所以您不就成了‘湖北卑卑职,江南大大人’了吗?”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讥太监 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太监奉命到浙江办事,与司北关南户曹、司南关北工曹在一起饮
酒。酒席间,这太监瞧不起两位官员,便出了一个有侮辱意的上句,要官员们对。出的句子
是: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这个太监自己原本地位很低微,曾在皇宫中守门,所以官员便对出下句相讥: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萝卜对 有一家请了个教书先生,主人对先生饮食供奉得很差,每餐只让先生吃萝卜。先生心中
不满,但嘴上却不说。
有一天,主人请先生饮酒,也借机考考儿子的功课。先生便预先对学生说:“令尊在酒
席前如果让你对对子,你看我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对。”学生答应了。第二天,东家摆了
酒席,请先生上座就坐,学生侧坐。主人说:“先生每天费心,想必令徒的功课肯定每天都
有长进了。”先生说:“若说对对子,还算可以。”
于是,主人说道:“那么,我出个两字对让学生对对看。这上句是:核桃。”学生看着
先生,先生拿筷子去夹萝卜。学生便对道:“萝卜。”
主人听了说:“对得不怎么好。”便又出一句:“绸缎。”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
便又对道:“萝卜。”主人问:“绸缎怎么能对萝卜?”先生接过话头说:“萝是‘绫罗绸
缎’的‘罗’,卜是‘布匹’的‘布’,有什么不可?”
主人无话可说,只好再想题目。他抬头看到隔壁东岳庙,便出题说:“鼓钟。”先生又
用筷子夹萝卜,所以学生仍然对“萝卜”。主人说道:“这回更对不上了。”先生又接过话
头说:“萝是‘锣鼓’的‘锣’,卜是‘铙钹’的‘钹’,有什么不可以?”
主人听了,说:“勉强之至。”便又出个二字对说:“岳飞。”先生又夹萝卜,学生又
对“萝卜”。主人说:“这可不行。”先生说:“岳飞是忠臣,萝卜是孝子,有什么不
行?”主人听了大怒,问道:“先生为何总让学生对萝卜?”先生也发怒说:
“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不容易请客,又让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也
是萝卜,你为何倒叫我不教令郎对萝卜?”


菜鸟
2007-01-07 18:33:00     打赏
172楼
该开门 有个人很喜欢唱戏。有一次,他探亲回来晚了,被关在城门外,于是便高声叫门。把门
者见是他,便说:“你唱一段给我听,我就放你进来。”那人说:“唱就唱,只是我唱的时
候,你要配合,帮我接个下句。”把门人说:“就依你。”那人便先说道白,自称是关云
长,高声叫:“周仓!”城上把门人答道:“有!”那人又说:“关爷爷在城外了还不快
迎!”把门人又应道:“得令!”那人接着说:
“你既然知道关你爷爷在城外了,就该开门,为何还敢叫我唱戏?”

抵旧帐 老虎要抓小猴子来吃,猴子骗老虎说:‘我身子太小,不够供您吃的。前山有个巨兽,
能让您饱餐一顿,我愿意带您去。”
虎便跟着猴子来到山前。一只鹿看见了,疑心老虎要来吃自己,便大喝道:
“小猢狲!你答应给我弄来十二张虎皮,如今只送来这一张,还有十一张在哪里?”
老虎听了,吓得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骂:
“原来这小猢狲如此可恶,倒要拐骗我来抵旧帐!”

出学门 学校里新盖了个碑亭,一个读书人带一个妓女一同去观看。看到碑下驮重的龟,读书人
与妓女开玩笑说:“你父亲在这里,为何不下拜?”妓女立即下拜,口中念道:
“我那大爷,看你这样磨磨蹭蹭,什么时候才能出学校门!”

饭中石头 有个穷人留客吃饭,家里的米不多,妻子怕做的饭太少,在客人面前不好看,便先用鹅
卵石放在锅里,上面放米做饭。丈夫陪客添饭时,不小心把饭挖尽,露出了石头,感到很羞
愧,便假装责骂仆人说:
“瞎了眼的奴才,淘米的时候,眼睛长在哪里啦?这样大的沙石,都没拣出来!”

潜龙对 东桥公在楚地做官,张太岳当时仅十岁,来参加童子考试。东桥惊奇这么小的孩子竟能
对句,便出题说:
“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太岳立即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东桥大喜,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他。
——清·粱章钜《巧对录》


菜鸟
2007-01-07 18:33:00     打赏
173楼
小童戏军士 有个人叫蒋焘,小时候就很聪明。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做武官的朋友带他去佛寺游
玩。武官指着殿上的佛像出对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蒋焘马上对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出寺后,武官的一个随从部卒拉住蒋焘的衣服问:“你刚才对的什么句?”蒋焘答道:
“我对的是:‘一个小军,偷鸡、偷猫、偷芥菜。’”
有一次,蒋焘的爷爷带他游佛寺,看见蒋焘从台阶上跳下,随口说道:“三跳跳下
地。”蒋焘应声对道:“一飞飞上天。”
还有一次,父亲正陪客人坐,出对说: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个句子中“冻”字拆开就是“东二点”,“洒”字拆开就是“西三点”,所以难对。
谁知蒋焘在一旁接口对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清·梁章钜《巧对录》

对句与出题 一个姓陆的官员与一个姓陈的官员一起饮酒。陆见陈头发稀少,便出句戏弄他说: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法(发)可施(数)。”
陈答道:
“陆大人满脸髭须,何须如此(髭)。”
陆听了大为赞赏,又戏弄道: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
陈对道:
“匹马陷足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题)!”
——清·梁章钜《巧对录》

假畜牲 有位姓贾的名士住在乡里。有一天,刚下过雪,天气寒冷,他身披貂皮大衣在门前闲
立。有个邻居少年外号叫“倪麻子”的,走了过来——此人很聪敏,好戏弄人。贾看见他穿
着木屐,就说道:“我有个对子,不知你能不能对?”倪问什么对子,贾说道:
“钉靴踏地泥(倪)麻子。”
倪说道:“对倒是能对,就是不敢,怕对出来得罪您。”贾说:“我不怪你。”倪便应
声对道:
“皮袄披身假(贾)畜牲。”
——清·梁章钜《巧对录》


菜鸟
2007-01-07 18:35:00     打赏
174楼
有幸不需媒 明朝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宰相李贤打算招他为婿,便设宴
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个对子让他对:
“因荷(何)而得藕(偶)。”
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
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清·梁章钜《巧对录》

连音成对 两个读书人夜晚坐在月下。一人出对子说:
“移椅倚桐同赏月。”
另一人对道:
“点灯登阁各攻书。”
又相传唐伯虎与友人在郊外闲行,即景出对说:
“嫂扫乱柴呼叔束。”
朋友对道: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两副对子用的方法相似。
——清·梁章钜《巧对录》

九岁对 镇海人陆志道,小时候对对子思路敏捷。九岁时他应童子试,县令出题说:
“镇海县童生九岁。”
陆对道:
“大清国天子万年。”
县令很惊奇,把他带到水阁面试,并请他喝茶,又出题说:
“入阁饮茶,连步可登麒麟阁。”
陆应声对道: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池。”
另有个叫史望之的,也是九岁应县试,县令出题为:
“閒(闲)看门中月。”
史望之答道:
“思耕心上田。”
——清·梁章钜《巧对补录》


菜鸟
2007-01-07 18:37:00     打赏
175楼
徒对师 杭州有师徒六人,老师刁钻乖巧,常常为难弟子,而实际上这老师并无多大学问,五个
弟子倒很聪慧。
有一天,他们一同赴省试,要过一道关口。几个人走到时,大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师徒
相互埋怨。老师说:“有个对子,你们若能对得上,我就认错,否则仍是你们的错。”然后
说出上联: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一个弟子应声对道: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老师用的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弟子用的也是此时此地的情况,老师很窘迫,说道:“让
你们对对子,你们偏以对子纠缠,而且硬扯到我身上,这个不算,再重新对。”老师这样
说,是估计再没人能对了,不料又一个弟子对道:
“读画易,画画难,推作家作画。”
老师大惊,只好说每人都要对,想难住其他弟子给自己解围。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松扣快,扣扣慢,唯侍儿侍扣。”
老师说:“还有两个人没对!”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停磨逸,磨磨劳,雇帮工帮磨。”
最后一个弟子对的是:
“听唱寂,唱唱喧,唯解人解唱。”
众弟子对完了,一齐请老师对,老师说:“不是我不能对,几个好句,都被你们占去
了,现在我真没什么可对了。”众弟子说:“那我们替先生对吧,下句为:
“止扇热,扇扇凉,令长随长扇。”
老师听了,仍然狡辩说:“‘关’对‘画’不妥,对‘扣扣’、‘磨磨’、‘唱唱’都
不妥,必须另对,方才算数!”众弟子又对道:
“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樱——用‘印盈对‘关关’,稳妥吗?”
“不!”老师说:“‘盈与‘关’虽然意思相连,但还差一点儿。”众弟子斟酌了一
阵,又合成一句为:
“设渡费,渡渡廉,便快足快渡。——用‘渡’对‘关’,怎么样?”
老师很惭愧,终于无话可说了。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菜鸟
2007-01-07 18:38:00     打赏
176楼
姓名官职对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水灾,田地被淹没。有个姓劳的人,号半野,官屯田郎中,当时的
都水郎中是劳半野的同年顾一江。有一次,顾一江出对子同劳半野开玩笑说:
“半野屯其田,空劳碌碌。”
劳半野应声答道:
“一江都是水,回顾茫茫。”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祖姓孙 甲和乙二人相互不认识。有一次,他们因事相会在一起,甲问乙姓什么,乙答道:“姓
孙。”乙又问甲姓什么,甲说:“不敢!”乙很纳闷,问道:“问您的姓,这有什么值得谦
让的?”甲还是一个劲地推让说不敢,乙执意要问,甲才说:“姓祖。”
乙听了这才明白甲是利用二人的姓开玩笑,便说:
“这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你祖我孙,我孙你祖而已!”
——清·俞樾《一笑》

本钱已还 甲向乙借钱若干,并讲定二分利息,限期要还清。可谁知甲拿到了钱后,马上躲避起来
不再露面。乙屡次上门讨债,都见不着他,不得已,只好写信质问,责其还钱。
甲便先还十几元,过几个月,又还若干元,并以此为定例,结果拖了一年多,才把本钱
还清,利息却一毛不拔。甲对乙说:“借你的本钱我分文未欠,所沾光的只不过是一点利息
而已。”
乙很气愤,便向甲借来一件宁绸长袍,借了之后,也躲起来不露面。过了几个月,才拿
宁绸一尺还给甲,并写信说:“借你的衣裳,先还你一只袖子。”再过几个月,又以三尺左
右宁绸还给甲,写信道:“这次还你一襟。”一直拖了两年有余,才把一件袍子的表里布料
还清。然后,乙对甲说:
“我借你的尊衣,分寸不少,全部还清了,所沾光的不过是成衣匠的手工钱罢了!”
——清·吴趼人《俏皮话》

拆“公局”为联 清代广东各州县乡镇都设有公局。公局中有绅士、董事,主要负责管理乡人借钱讨债、
打架斗殴、邻居口角等小讼事。如果利用得好,倒也是个百姓自治的办法。然而,那些绅
士、董事们往往处理不公,甚至有人仗势横行,营私舞弊。顺德县某公局处理事情时尤其徇
私枉法,于是有人将“公局”两个字拆开,撰成一副对联为: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钩入去有口难言
——清·吴趼人《新笑史》


菜鸟
2007-01-07 18:39:00     打赏
177楼
幽默类

--------------------------------------------------------------------------------

说明 笑话是一门引人发笑的艺术,其主要表现方式
即是幽默。而幽默的本质就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
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任何平淡庸劣的价值取向和因循固陋
的思维方式,都与幽默无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双方争论激
烈、剑拔弩张、僵持不下,往往由于第三者的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即可使争执的双方哑
然失笑,撒手言
欢,化干戈为玉帛。而在一个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场合,也往住因为某个人的幽默谈
笑,打破了这种沉寂局面,活跃了人们疲惫麻木的神经,从而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健康风
趣的氛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幽默是化解人类矛盾的调和剂,是活跃和丰富人类生活
的兴奋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绝美的行为方式。
这里所选的六十八个幽默故事,从多个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中世纪以来的社
会生活和人情世态。这些笑话或虚幻,或质实,或揭示,或批判,或赞美,或讽刺,或嘲
谑,或解颐,千姿百态,多姿多彩,把人们带入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迷人世界,从而获得精神
和情志的最大满足。

偷肉 某甲去京城卖肉,在路旁一厕所前停下来解手,把肉挂在外面。某乙见此,忙把肉偷
去。还没来得及走远,甲已经走出厕所,抓住乙,问乙是否看见有人从厕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乙恐甲识破,早把肉衔在嘴里,不耐烦地说:“你真是个笨蛋!把肉挂在门外,哪能不
丢?如果像我这样,把肉衔在嘴里,岂有丢失之理?”
——魏·邯郸淳《笑林》


菜鸟
2007-01-07 18:40:00     打赏
178楼
姓名游戏 北齐的西阳王徐之才极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戏。在他未封王时,尝与尚书王元景戏
耍。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说:“你的名字叫‘之才’,这又有什么讲法?依我看来,
叫‘乏才’还差不多。”徐之才听了,不恼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这个字,
左边加上言为‘(同“诳”)’,靠近犬便成了‘狂’,加上颈足是个‘马’(马),长
出角、尾就变成‘羊’。”王元景听了,张口结舌,尴尬万分。
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请客人,卢元明也在座。席间,卢元明戏弄徐之才的姓说:
“‘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当即嘲弄元明的姓—
—“卢”(繁体为“盧”)字:“‘盧’这个字,安‘’为‘虐’,加‘丘’为‘虗’,
生男成‘虜’(虏)’,配‘馬’(马)成‘驢’(驴)。”直说得卢元明面红耳赤,无言
以对,满座人笑得前仰后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马、王对笑 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
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动
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馬’(马)啊,原来本姓
‘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不是六斤半 隋文帝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任尚书令。当时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见杨素,便带
着名纸到尚书省,在门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请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写成“六斤
半”。名纸很快传到杨素手里。
杨素对这个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来出六斤问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
答道:“您搞错啦!是出六斤。”杨素拿着名纸在他面前一晃:“这上面为何写成六斤
半?”出六斤解释道:“刚才在门口请侯秀才代写的,大概是他写错了。”
杨素马上把侯白召来,指了指出六斤问道,“你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写错啦?”侯白分
辩说:“没写错呀。”杨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纸,指着侯白书写的“六斤半”三个大字,得
意地问道:“肯定是你写错了。若不是你错,为什么人家姓出名六斤,请你代笔,你却写成
了‘六斤半’?”
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这么回事,刚才我在尚书省门口遇见他,他求我写字,既
然他说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只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写错了。”杨素听后,笑得前仰后
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菜鸟
2007-01-07 18:41:00     打赏
179楼
遇见贤尊 侯白经常与尚书令杨素在一起谈天说地,戏弄玩耍,尽欢极乐,往往从早晨一直谈到晚
上才能回家。
一天晚上,侯白刚走出尚书省大门,恰逢杨素之子杨玄感。玄感一把拉住侯白的手,央
求道:“侯秀才请跟我来,到府中给我讲几个有趣的故事。”侯白被留无奈,想走出也走不
成,便给杨玄感编造了一个故事:
“有一只猛虎,到山野去觅食,忽然发现一个刺猬仰卧在地上。它以为是一个肉团,便
伸口去衔,冷不防被刺猬卷住了鼻子,吓得掉头就跑。紧跑慢跑,来到山中。一路奔跑跳
踉,早已累得困乏无比,不觉昏昏欲睡。刺猬见老虎睡着了,这才放开了它的鼻子。老虎顿
觉轻松,便欢天喜地地蹦了起来。走到一棵大橡树下,低头看到橡斗,吓得侧着身子对橡斗
说:‘早晨遇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燕窝与牛犊 侯白后来做了唐朝的官员,经常跟人们在一块猜谜语,侯白先对众人约法三章:“所猜
之物,一、必须是能看见的实物;二、不能虚作解释,迷惑众人;三、如果解释完了,却见
不到此物,就应受罚。”接着他先出谜面:“背与屋一样大,肚与枕(车后横木)一样大,
口与杯子一样大。”大家猜了半天,谁也没猜中,都说:“天下哪里有口和杯子一样大而背
却和屋一样大的物件?定无此物,你必须跟我们大家打个赌。”侯白跟众人打完赌,解释
说:“这是燕子窝。”众人恍然大笑。
又有一次,侯白出席一个大型宴会。席间,大家都让他作个谜语助兴。所猜之物,既不
能怪僻难识,又不能抽象不实。侯白应声而道:“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这是何物?”
众人竞相猜个不停,有的说是獐子,有的说是鹿,但都被大家否定了。便让侯白说出谜底。
侯白哈哈大笑道:“这是个牛犊。”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腊月何处有蛇咬 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
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
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
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
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您
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
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
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
大笑不止。
杨素又问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
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您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
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您呢?”
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
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您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您的。现在再问您一
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
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五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
“既然五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
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菜鸟
2007-01-07 18:42:00     打赏
180楼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
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知章说:
“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
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宋·高怿《群居解颐》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
人说话:“一首。”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
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
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
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
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
看一下。”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
来。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
不是诗吗?”
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
纸,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
‘首’。”艾子听了,羞惭不已。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苏轼难荆公 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他经常和王荆公(安石)在一齐研究字义。有一次,东坡指
“坡”字请教王荆公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者乃‘土’之‘皮’。”东坡听了,不
以为然,反问道:“照这样说来,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喽?”王安石闻之,半天
默然无语。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共198条 18/20 |‹ 15 16 17 18 19 20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