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虑谐波场而非光线,光场追迹法对光线追迹法进行了概括推广。光场追迹法可以容许位于系统不同子区域的不同的建模技术进行无缝连接。基于分解和互联的理念,这篇文章介绍了非序列场追迹的基本概念,同时推导出了相应的算子方程组和一个求解公式用于仿真。对问题的求值需要局部麦克斯方程的解(分解);并且随着迭代过程的收敛实现解决方案在通过界面处的连续性(互联)。通过使用引入的一种新的光路树算法,对需要求解的局部问题的数量进行优化。最后,我们展示了一些选择局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案例和数值结果。
1. 简介
现代光学系统设计需要高级模拟技术。通常,仿真过程中需要在时域或者频域中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即使这些方程的解决方案已经在过去数十年被广泛的讨论,使用比如有限元法(FEM),但由于以下主要原因,其在光学领域仍然非常具有挑战性:(1)感兴趣的波长一般在1微米以下,有时甚至在100纳米之下,(2)一个系统中的长度量级可能在纳米和米之间变化。应用波长532纳米(绿光)的标准激光系统,使用特征尺寸仅有几微米的结构界面并且需要在一个系统中与数厘米或者米的结构一同模拟。这表明物理光学模拟,例如,使用标准的有限元法,如今在标准计算机上并不可行。
另一方面,大部分光学系统可以通过使用近似的方法,实现足够精确的模拟。尤其是光线追迹方法在光学模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几款基于光线追迹方法的商业工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个人电脑技术的新兴便已确立。然而,光线追迹方法有一些严重的限制,例如,当系统中存在微结构时,其便会失效。
这就是我们引入场追迹的原因[6,12]。场追迹将一个光学系统分解成子域。与光线追迹相比,场追迹是计算通过系统的电磁谐波场。在实际应用中,此方法具有三个基本的优势:(1)场追迹法统一光学建模。其概念允许我们在系统的不同子域中应用任何表述矢量谐波场的技术。(2)应用矢量谐波场作为场追迹的基础,为光源建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通过让谐波场集在系统中传输,可以研究部分时间和空间相干光源以及超短脉冲[9]。(3)在系统建模和设计中,探测器函数的任意类型评价非常重要。使用矢量表述谐波场,能够自由的获取所有的场参数,因此能够引入和评估任意类型的探测器。在场追迹中,通过求解局部麦克斯韦问题以计算各子域。这些局部问题具有这样的属性:能够在所有容许函数的子空间中产生解。此外,近似的麦克斯韦求解器足够精确且比严格的麦克斯韦求解器更高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调整了“域分解以及分解和互联”方法的主要理论,而这些方法已经被使用在许多应用中,参考引用文献[3]和[4]。场追迹的目标是通过联合不同的子域求解器,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构筑出一个针对问题的求解器。通过施加连续条件,将局部解进行耦合以求解全局问题。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希望将那些在光学中已经完善建立的追迹技术普遍化。文献[12]着重介绍了序列情况。此处我们希望将此理论扩展到非序列情况中并增加更多的描述求解器的算法模块。这篇文章展示了如何进行将分解和互联进行应用。
这篇文章结构如下。在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局部麦克斯韦求解器的定义。我们描述了如何使用分解和互联的方法来阐述3D麦克斯韦问题。基于诺依曼级数推导出来的使用局部算子的解公式导致一个无穷求和。通过使用一个修订的公式,可以将求和作为一个迭代过程进行重构,这个公式将在第三部分讨论。算法本身可以归结为一个光路逻辑树。应用场追迹方法求解局部问题将在第四部分讨论。最后,我们将在第五部分呈现数值结果并在第六部分进行总结。
2.分解和互联方法
光学系统建模主要是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以在R3中获得电场E和磁场H。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频域表示如下

对于线性物质方程和各向同性介质。系统的折射率n ̂(r)是非均匀的,并且定义如下:


由麦克斯韦方程来看,很明显六个场方向并不是独立的。尤其是我们总是可以从电场矢量计算出磁场。然而我们使用场矢量V是为了强调模拟中必须包含了六个场分量,这为我们定义探测器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能够方便的让我们进行光场性能评估。例如,在能量考虑方面,坡印廷矢量是非常实用的。其定义结合了磁场和电场。
图1阐述了所关心的建模情景。系统位于域Ω⊂R3中。J 个子域Ωj都处在折射率n ̂(r)中,其中r=(x,y,z)是非均匀的。我们使用Γj来表示各子域Ωj的边界。

图1.形式上一个系统被分成J个子域Ωj。所有的子域都处在一个折射率为n的均匀和各项同性介质中。子域的边界用Γj表示。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子域与系统的元件紧密相关,但对于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来说那并不重要。特别是其有利于将一个元件分解成多个子域。此外,有时候这有利于在系统的均质区域定义一个子域。根据建模技术的规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选择子域的形状和尺寸。所有的子域都处在折射率为n的均匀电介质中。
为了获得一个公式以模拟整个系统,我们应用了一些分解和互联的方法。首先我们为每个子域Ωj定义了散射问题。然后我们确定方程以将局部散射问题的解进行互联。最终,全局问题由一个均衡方程描述以确保场的连续性。为了定义局部散射问题,我们将边界Γj处的光场表示为

此外,我们使用




互联问题描述了在均质中一个输入场和一个输出场中任意一对(






以前计算



最后,我们必须确保光场的连续性。由此引出处理所有子域间的多次作用问题的均衡方程。在Γj处的输出场必须满足方程

可选的光源场



I是恒等算子


其将产生



3. 光路树
此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何有效地对方程(19)进行求解。为了避免重复相同的操作,我们将使用更新的公式。通过对无穷和进行截至,我们定义了一个迭代过程。第k次迭代的定义为

我们引入了一个辅助变量







事实证明更新公式(23)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对某一行j 进行矩阵符号扩展,可以给出求和形式

每个被加项都代表一个谐波场。为了利用那些勇于有效的构建子域求解器的场的局部特性,可取的的方法是不进行求和计算,而是在后续进行计算中操作单项被加数。
上述情况促使我们开发了光路树。这个算法能够考虑迭代矢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来讨论光路树的结构,这个例子是一个包含了一个光源、两个平板和一个用于计算光场的探测器的光学系统。装置如图3所示。

图3.包含一个光源,两个平板和一个探测器的光学系统的例子。箭头表示的是求和中的单个被加项,级次代表了计算截断求和的迭代步数。 图3中,箭头表示光场在两个平板之间的传输。虚线箭头表示此传输对最终场没有贡献,即,可以将其忽略。此外,箭头按级次1至5进行排序。级次指数代表
了迭代数k。由于实际原因,我们为每个平板都引入了一个正面和背面。对如3中所描述的系统。对应的光路树如图4中所示。树的节点与任意矢量





忽略虚线链接,光路树对于计算截断总和是最合适的(20),因为其仅仅包含了那些必须的算符而相同的算符(求解相同的麦克斯韦问题两次)不会出现。
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个用于生自动生成光路树的算法。特别是我们想基于光线追迹近似使用试验光线来检测稀疏性。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数据集以来描述试验光线:




图4.光路树用于两个平板的示例,其截断总和在k=5。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对试验光线使用强度规则来控制终止时机。为此,我们将光源的强度初始化为1。算子




再次说明,条件(18)保证了树生成算法的终止。

4.场追迹方法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描述了用于求解光学仿真任务的基于分解和互联技术的算法。已经表明,此算法需要两类算子。算子
















其中k=(kx,ky ),ρ=(x,y)且l=1,…,6。其逆变换如下:

对于平面波算子




对于分量传输算子


让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个关于算子




同理,振幅为










在此处给出的两个算子,用于下一部分中作为模型问题来讨论的平面界面问题。下一部分,我们将假设有一个傍轴设置,即θi=0。 5.数值案例
在实际中,非序列场追迹算法的性能可以使用一个Fabry-Perot干涉仪系统来进行验证。特别是我们考虑一系列平行平板,如图5所示。我们再次引入了分解:一个平板分成两个边界。然后我们在均匀介质中(空气或者平板介质)应用平面波角谱算子并在每个边界使用(37)-(38)中的散射算子。





6. 结论
我们展示了可用于光学仿真问题高效解答的光场追迹技术。由此生成的算法能够结合那些包含严格和近似方法的局部麦克斯韦求解器。在光学中,局部问题通常表现良好且局部求解器可以适应于局部特征以加快计算速度。进一步的实验检测并将这些局部特征进行分类。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设计合适的局部求解器。此文章中所呈现的解算法可以很容易的并行运行。特别是一个树级次的所有局部求解器可以在一个分布计算环境下进行并行运行。然后,实现交流仅需要完成与子域边界相关的场数据的交换。尽管是为了将谐波场传播通过光学系统我们将场追迹公式化,但它也可以被用于一般场,如静态和脉冲光[9,11]。为此,一般场可以分解为一系列谐波场模式这些模式可以被追迹通过系统并使用合适的探测器进行评估。致谢:此处为Ulrich Langer学生,M.Kuhn博士的个人致谢。我总是乐于成为Ulrich Langer的学生和同事。我想要感谢他非凡的教育。Ulrich在表述科学问题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他鼓励我在麦克斯韦问题这个领域工作。最终,这引领我成为极具创新的光学仿真工具VirtualLab[6]软件优秀开发团队的一员。我希望将此文章献给Ulrich。最后,他的前提“给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一个数学公式!”是这篇文章中所给出的结果的起点。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没有我的合作作者以及LightTrans的同事,这篇文章是不可能完成的。 参考目录[1] Brigham, E.O.: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974) [2] Goodmann, J.W.: Introduction to Fourier optics. McGraw-Hill, New York (1968)[3] Langer, U., Steinbach, O.: Coupled boundary and finite element tearing and interconnecting methods. In Kornhuber, R., Hoppe, R., Periaux, J., Pironneau, O., Widlund, O.B., Xu, J. (eds.) Domain decomposition method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V. Lecture Notes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vol. 40, Springer, Heidelberg, pp. 83–97 (2003) [4] Langer, U., Steinbach, O.: Coupled finite and boundary element domain decomposition methods. In Schanz, M., Steinbach, O. (eds.)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Mathematical Aspects and Applications. Lecture Notes in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vol. 29, Springer, Berlin, pp. 61–95 (2007) [5] Mandel, L., Wolf, E.: Optical coherence and quantum op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5) [6] LightTrans GmbH: VirtualLabTM - your optical modeling laboratory (2000– 2012, http://www.lighttrans.com) [7] Meyer, C.D.: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ed linear algebra, SIAM (2001) [8] Monk, P.: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Maxwells Equation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2003) [9] Tervo, J., Turunen, J., Wyrowski, F.: The Light Cube. In: 5th EOS Topical Meeting on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3037. European Optical Society (2010) [10] Turunen, J.: Diffraction theory of microrelief gratings. In Herzig, H.P. (ed.) Micro-optics element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Taylor & Francis, London, pp. 31–52 (1997) [11] Wyrowski, F., Hellmann, C., Krieg, R., Schweitzer, H.: Modeling the propagation of ultrashort pulses through optical systems. In Neev, A., Nolte, J., Trebina,R.P.(eds.)Proc.SPIE,vol.7589,Heisterkamp,SanFrancisco(2010) [12] Wyrowski, F., Kuhn, M.: Introduction to field tracing. J. Modern Optics 58(56 ):449–46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