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码:第6页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
管理效率 = 动力 x 能力 x 沟通 x 协作;
我的感触是:
书中以F1赛车比赛举例,讲述管理效率。谈到效率,我想了想,我的认知里面确实F1比赛中按秒计的更换轮胎的速度与超快的效率是记忆最深刻的。
在F1的效率中,作者将管理效率划分主要四个方面:动力,能力,沟通与协作。这四个方面简单又常见。为何感触?因为简单,但自己又没有归纳出来,更没有很好实践,往往在自我管理中忽略其中一二。回想,这也是我与成功人士的差距吧!
我身边的案例是:
在项目任务中,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在多数情况下,公司为了让员工工作饱满通常会有两三个任务安排下去。团队任务的调试与安排往往仅根据员工的能力为依据,忽略了“沟通”与“协作”的成本,使得项目任务进展缓慢,收效不佳。
结合《关键跃升》,比较有效的行动指南或许是:
我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于“沟通”与“协作”采用先明确协作接口,数据。再将“沟通”方式固定,并有记录可查。如先明确数据结构,再进行第一轮沟通,有的放矢。通过Teambition软件管理各项需求与更新方案。即使在会上沟通内容多,也不会因为遗忘而导致任务未完成。


页码:P192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充分的沟通,才能让员工思想一致;充分的协作,才能让员工行为一致;
我的感触是:
让员工明白一个任务或项目目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倒推过来,如果我们安排任务,则必须具备“想明白”“讲清楚”以及让团队”能接受“的沟通能力。
“想明白”以下几点:
1.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2. 怎么做这件事?
3. 这件事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
4. 这件事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说清楚”,表达到位,告诉员工要怎么干。
“能接受”,从内心接受,而不是权力的驱使。
我身边的案例是:
我们做为制造型企业,有研发,测试,生产和工厂。一项任务执行,产品操作变动要面对好多环节。对于我们的研发团队,我们从原理性分析,技术上探索。但在测试团队,我们就没有必要从原理上分析。简述一下原理,解释一下现象与预期。对于生产和工厂,我们则只需要建立操作步骤,故障现象与审核结果即可。”想明白“了授众人员想了解的内容,”说清楚“要做的事情,授众人员也就更轻松的”能接受“了。
对于团队的负责人,在安排任务,或是接收任务时,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让团队的自然效率损失下也能发挥出”1+1>2“的成效来。
最后,十分推荐大家阅读一下沟通这章节。

页码:第27页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真正的跃升,不是‘做得更多’,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我的感触是:
这句话戳中了我在职场中多年的困惑——过去总认为“拼命加班”或“掌握更多技能”就能晋升,但后来发现,高阶岗位更看重思维模式的突破。例如:
初级员工思考“如何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而领导者思考“如何定义问题并创造新机会”。
埋头执行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系统思考者会主动连接资源、放大价值链。
我身边的案例是:
公司一位同事从技术专家转型为产品负责人后,初期仍习惯亲自写代码解决问题,导致团队进度停滞。后来他意识到必须“切换思维”:
从“解题者”变为“出题者”:不再直接给方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团队思考(如:“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
从“控制细节”到“搭建系统”:建立需求评审机制和自动化测试流程,释放个人时间聚焦战略规划;
结果:团队效率提升30%,他本人也在一年内晋升为总监。
结合《关键跃升》,比较有效的行动指南或许是:
每日一问:
“我今天的时间投入,是重复性执行,还是在推动系统性改进?”(参考书中“杠杆率思维”);
角色模拟练习:
每周用1小时以“上级视角”复盘工作,思考:“如果我是负责人,会如何分配资源/调整优先级?”;
灰度决策训练:
面对两难选择时,列出每个选项的短期影响、长期风险和团队协同成本(书中第5章工具);
建立“赋能清单”:
将可标准化、可授权的工作逐步移交团队,腾出精力聚焦高价值事务(如跨部门协作、行业趋势分析)。
延伸思考:
书中的“思维跃升”并非否定执行力,而是强调在正确的框架下高效执行。就像航海时,先校准方向再全力划桨,比盲目加速更有意义。试着从今天开始,用20%的时间思考“为什么做”,而不仅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