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给软件学院当头泼一盆冷水

共1条 1/1 1 跳转至

给软件学院当头泼一盆冷水

菜鸟
2002-09-27 03:11:48     打赏
给软件学院当头泼一盆冷水 作者: 风清扬. 发布于 09-11 14:52 -------------------------------------------------------------------------------- 似乎是一夜之间,关于软件学院的争论忽然多了起来。渐渐地许多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媒体等都参加进来,并且进而将这一问题上升到关乎民族软件产业前途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高度。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讨论决不是危言耸听。 在软件学院即将开学之际,8月24日,在京举行的YOCSEF论坛(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汇集了曾活跃于数次由企业或有关部门举办的软件学院论坛上的各方力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自然是异彩纷呈。 谁是试验品? 2001年12月3日,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批准此前有关高校关于试办软件学院的申请,并决定在全国建立35所软件学院,试图通过软件学院的建立,实现软件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并“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成为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一开始说的是建立10所,后来怎么变成了35所,就不得而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高文教授曾经是软件学院评审委员会委员之一。作为评委,在参加评审时接收到的信息是:在投票时可以放宽到30个,最终只会选10个。为了选出30所候选院校,评委们费尽了脑筋。 “当时大家就有一个估计,认为软件学院必然是一个过渡性的东西,现在选30所,最后剩下的大概也就只有10所。”高文说。 高文对软件学院举措出台的理解是,教育部希望通过一个试点,来引进社会上的一些资金办学,尤其是让国内外的一些大企业来投资,以此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关于专业的选择是经过了一番思量的,最后所以确定为软件,是因为这是社会关注最密切的行业。 关于创办软件学院的初衷,有一些不一样的解释。 在2001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中,有这样的文字:“为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关于这一通知,全国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秘书处负责人李璞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教育部试办软件学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软件学院的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他认为,不单是缺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非常滞后,同时盘根错节。软件学院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突破,比如说办学方式、双语模式、与企业合作、自主教材与引进原版、招生规模等,软件学院享受许多其它非35所学校不能享受的自主权,其中包括董事会、理事会等。他个人认为,软件学院是拉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这样听来,似乎软件学院创办的初衷跟软件产业的前途无关,教育部所以拿“软件学院”作试点是因为大家现在都在喊“中国要做软件大国”,那么,教育部的意思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选择这一矛盾最多和“世界上最有钱的产业”作试点,进而挖掘出深藏在教育土壤下的深层次矛盾,以利于教育改革的推动呢? “那么,我们做软件的还着什么急呢?”一位国内软件公司的老总对记者说,“我们只是教育试验品而已嘛!” 这位老总的推测未必符合实际情形,但是有这样的猜测并不在情理之外。北京某高校软件学院筹办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 “在有关部门并没有想清楚办软件学院到底是何目的的情况下,大量创办软件学院,对软件产业和学员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软件产业的损失可能个人无法体会到。但是对于那些学生来讲,一旦试验失败,他们的损失是毁灭性的。”这位教授还对试点院校的数量提出了怀疑:“试验成功了当然一切都好。但是如果失败了呢?如果试办10所学院,涉及范围还比较小,但是35所会涉及到多少学生?他们中很多是已经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人才,大多数已经拿到了本科学历,他们的利益有人考虑过吗?即使相对来说他们是少数,但是他们的前途就应该被忽略吗?” 在这位教授的眼中,软件学院成为一块押不起的筹码。 何处消化? 即便有多种说法,大多数人依然认为,软件学院带给中国软件业的好处显而易见,最明显的就是软件公司的选择面变得更宽,有更多的机会可让人从容选择。 但随即就有人问,软件企业面对就业人员时可以披沙沥金,但是软件学院自身将何以生存?金子毕竟是少数;毕竟,软件学院不是培训班,今天办了明天就可以结束。 “生存怎么样?再过十年、二十年,再来看看我们这些软件学院还有多少在招生就知道了。”亚信科技公司培训中心经理王钧说。 软件行业协会年度报告显示,2001年我国企业软件从业人员为20多万人,在校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有40多万人。按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的办学计划来讲,软件学院要成立35个,依照国家大力发展软件学院的方针,3年间原有计算机学院或系加之软件学院,大约可以培养20万人。粗略算来,到2005年我国的软件人员将达到近80万人。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建钢算了这样一笔帐: “拿印度来说,软件出口量世界第二,现有软件人才40万,每年增长6万,到2005年是多少?只有大约60万而已。而到那时,我们的软件人员要大大地超过印度了。” 许认为,软件学院的成立是件可能影响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大事,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一个即将形成的庞大的社会群体未来往何处去的问题,长远地看,伤害的决不仅仅是软件学院的上进心。 联想研究院副院长许育宁博士认为,作为企业,软件人才的数量并不是联想所关心的内容。“我们只是关心在这些按照非常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是否有我们所需要的具有‘项目经理’能力的人才。” 联想公司软件人员的组成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招聘来的有一定经验的研发人员,还有一部分是从科研单位跳过来的。这三部分人员各有不同的特点。人才来源即使如此多样化,从联想研究院的经验来看,这三部分人群中,也很难有真正达到“项目经理”级理解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我们需要既懂技术,还有一定管理团队能力的人才。”许育宁说。 [From: 61.154.14.100] 【回复】 Re: 给软件学院当头泼一盆冷水 作者: 风清扬. 发布于 09-11 14:54 -------------------------------------------------------------------------------- 用友软件是中国最有实力的软件公司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用友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反映很大一部分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选拔人才时的意向。那么,用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一是高水平的系统架构师;二是有管理经验的软件 测试人员;三是有实践经验的行业需求分析师;四是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用友软件副总裁许建钢毫不犹豫地一一数来, “软件学院不可能培养出这些人才,而其所能培养出来的软件编码人才并不是急需的。” 与用友相似,世界软件巨头微软似乎也没有给软件学院的学生多少信心。不同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与合作经理张高博士提出了一个建议,“密切联系企业需求,培养一些项目经理和做整体规划的架构师,应该成为软件学院的一个方向。” 有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教育部有关人士对软件学院“世界软件工厂”的定位的说法,结合软件学院的生源状况,人们有理由相信,软件学院注定只能培养所谓“软件蓝领”,而很难培养出项目经理和系统架构师。 孙育宁博士表示,中国软件业现在发展的状况还不到建设所谓“软件工厂”的时候,“人才速成法”并不适用于中国。 软件学院的学生们的前途一下子似乎变得扑朔迷离。 问题何在? 不管怎么说,软件学院已经办起来了,李璞还专门就前段时间上海某媒体报道的“软件学院冷场”的消息进行了更正。据他透露,现在软件学院招生形势应该说是一片大好,很多学校都已经重新调整了招生人数。 作为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北大软件学院院长陈钟教授认为,北大软件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楚的办学思路。 “在体制上,我们实行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培养目标上,定位在面向多领域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 陈院长介绍说,在课程设置上,北大软件学院将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的发展,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企业方面的需求,北大软件学院将会采用三学期制,加大学生实习时间,并在6月至8月的暑假,请国外专家来讲学;授课上,50%的内容将采用双语教学;实践上,将充分利用北大的大型实验室,同时,已经在和一些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陈院长对北大软件学院的前景比较乐观。 “但是它是北大啊!北大的优势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明教授很是不平,“北大能够做到的,并不代表所有的高校都能做到。这恰恰可以用来说明软件学院的示范性,因为我们没有35个北大。” 感到不平的并不止国防科技大学一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在创办软件学院时就曾经感受到很多苦恼。北京科技大学负责软件学院的一位女士说:“我在大学教了很多年书,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办软件学院,也不知道怎么办。怎么才能教出和计算机学院不一样的学生呢?” 类似的困惑萦绕在一些软件学院负责人的心头。作为软件学院的实际操作者,他们更多的是一些实际的考虑。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曾经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现在,又一副重担放在了这家计算机学院院长的肩头,因为,他要负责建立软件学院并兼任院长。 “软件人才肯定是缺乏的,从教育上打开突破口,加大人才培养,我也很赞成。”这位院长有一些实际的苦衷,“我不知道别的学校怎么样,我们计算机系每年在学费中提取的经费只有10%,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只有几百块钱,我们要建实验室、邀请校外企业专家来讲学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课程方案要经过教务处批准,还有许多管理没有部门来落实,校内管理体制体系就很难突破。还有课程体系,非专业课所设定的课时比专业课还多,我们怎么办?而且,我是计算机系兼软件学院的院长,我现在都说不好下一步该怎么走。” 同样的困惑并不仅仅发生在西北工业大学。据了解,软件院长“身兼二职”的情况在35所软件学院中并非个别。由于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系有相当多年的办学经验,因此在确定软件学院负责人时,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计算机系的负责人。这些计算机学院院长不仅要负责本系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负责软件学院,甚至双方的师资力量也是共享的。出现这样的局面似乎可以理解,毕竟,两个学院在定位上有过多交叉之处,使角色混合与职责模糊成为自然表现。 “但这样是肯定不行的,”高文教授毫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一套人马两个班子,这样的结构注定软件学院天生就会‘死掉’。在机构设置上,两个学院之间一定要形成竞争关系。至于资源怎样良好共享则是另外一个管理问题。” 问题不仅仅如此,除了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定位上的模糊外,建立实验基地、大多数院校准备采用的师资力量“三三制”原则、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及软件学院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心态等等,都将会是横在软件学院前进路上一个个难过的“坎”。 或许是一开始就充分估计到了难度,在来自官方对软件学院的看法时,被提到最多的是一个“12字方针”,即所谓“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按照李璞的解释,目前的软件学院有两个定语不容忽视,一个是“试办”,一个是“示范性”,“这两个定语至关重要,”李的意思是,我们先发展,等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再积极地进行管理。 但是软件学院还没有办起来,问题已经层出不穷了,而且迄今为止,似乎并没有什么新的管理办法出台。 软件学院是好事,没人否认,但是怎样才能使它变成好事却大有学问。高文教授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但他的话却发人深省:“现在看来,软件学院的培养方式是在解决就业。”



关键词: 软件学院     当头     一盆     冷水     软件     院的     企业     中国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