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引发思考
2月底3月初,笔者在参加深圳IIC国际集成电路展会时,从一家国内IC设计公司那里了解到,他们开发一款数字接口产品的设计人员竟然有70多人。而另一家公司知道这种情况后,毫不吃惊,因为该公司的设计团队人数也差不多是这种规模,并表示,这在业内不少见,因为设计师的水平不够高,很多都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工程师,理论功底与实际设计经验均不深。
回京后,笔者在与一位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负责人聊天时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已经喊了好几年了,可是为什么产业化之路很不顺呢?他回答说:“以动力电池为例,这是电动汽车最关键的“大三电”之一,可动力电池技术一直没有新突破,电池正负极和隔膜材料等基础研发薄弱。所以,电动汽车市场化也就很艰难。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
工程师水平不足和电池材料基础研究薄弱这两件事,使笔者不由想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界存在的种种问题。
目前,中国的GDP已是全球第二,为了可持续稳定发展,经济模式正在从粗犷的资源消耗型向集约的节能型进行战略转移。学术和科研界承担着重要责任,人才是关键。为此,中国政府前些年也出台了加快国内人才培养和引进国际优秀人才的政策,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等。
不过,虽然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但贪腐等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学术和科研界。中国的高教和科研体制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官僚化和追逐利益的特点。包括高校在内的中国学术和科研界更象一个追逐地位、名气、头衔、势力和金钱的权力场。
这些不发生根本改变,不要说所谓的“千人计划”,就是万人,十万人计划,仍然会重疾难治。因为“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i,三声)”。千人在海外是一种表现,回到国内这个“大染缸”,很可能被迫是另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