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的LED灯多是草帽灯珠,买了不少来用(手机百度输入法卡死在“用”了)。记得有一次是买了5只球泡灯,黄色塑料壳那种,查了下交易记录是2008年的事了。卖家信誓言旦旦地说如何如何好,保用N年,反正我当时是信了。不曾想到手后,没有一个亮过3天的,还只在晚上开灯。过了很久与卖家联系(卖家一般就不在线了),还不错,给发过来一批灯珠让自己更换。这些灯珠还真的不错,偏黄光的,现在还留有一些。由于灯上的灯珠没有全坏的缘故,我提的数量要求就少了些,卖家也就没有发来太多个,自己就又整袋地买回来灯珠备用。这些灯珠就成了我之后进行各种有关LED试验和DIY的原材料,而这些过程就成了这篇贴子的基础之一。
由于多年受LED指示灯的影响,一开始对LED灯泡的可靠性很少怀疑,于是买过很多次,给朋友、同事、还有少量的客户。不管是哪一批买的,不管换不换灯珠,都是不断地出故障。于是很多的返修。每个灯有50—60个灯珠,每次都要全检。本是出于好心向别人推荐,没想到从此麻烦不断。此后很久不敢再买LED灯了,处于无修止的循环维修状态。
那时这样的LED灯的驱动大多是阻容降压的。几次维修后,开始琢磨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是浪涌,本人也同表怀疑,就给两只灯加过限流,用三极管做了恒流电路,经过一番计算后,设置了最大电流。但是结果令人失望,该坏照坏,没什么效果。当时电路图没有做记录,因为很简单,可能与现在确定的电路大体差不多。
接下来采取的措施是换小一档的降压电容,并且采用CBB的,实际有了一定的效果,故障率明显下降。按原来的灯珠品质,一般50珠和60珠的LED串配的电容是0.47uF,功率2W+。换小一档就是0.33uF。电容换小了,亮度相应就低了;即便是50珠用474的电容,计算的电流仍没有超过灯珠的额定电流20mA,这就是厂家选用较大电容的主要原因。
下面的数据是刚在办公室做的,有待修正,且未考虑各种电阻的影响,暂供参考:
即便把电容换小一档,也仍然经常出故障,大约延长到30天左右吧;经常发现灯珠亮度暗了下来,原来饱满的荧光粉变成了一个坑。且经常是在灯亮期间突然灭掉或忽闪起来,而不只是在开灯的瞬间。
若说是浪涌的话,应该是在通电的瞬间,电容冲击电流较大将LED烧坏;再说其他的电器怎么都不怕这浪涌?用示波器观察市电波形,看不出有明显的浪涌,当然总归是没有盯着看。于是再增加滤波电容,就是那个400V的电解电容,并联上一个,同时能改善高频响应。印象中最大用到2个4.7uF,试用结果是有所改善,但继续出故障。
一时间,本人想起当年毕业设计的一段情节。一个班的人分成几个不同的项目组,本人的项目是硅杯式压力传感器。本人平时给人留下了某种印象,有几个其他组的MM同学经常找我帮忙,这下可忙坏了。记得一个项目是某元件直流V-I方面的,要求在高压回路中对电路通断和方向做出指示,电流最大约30mA。这有何难!于是用红、绿各1只LED反向并联后串接到回路中,一试工作正常,于是皆大欢喜,人家是深表感谢。刚开始做自己的事,MM就来说不行了,LEDi不亮了!于是赶紧去元件库领,要高亮的,额定电流标的是40mA。换上后,不久又坏了,怀疑是LED质量不好,就又去领。库管说这是好质量的,心疼啊,就不好意思再领了。百思不得其解,时间耗不起,后来就被MM放弃了。
扯远了。话说草帽灯珠,额定电流一般是20mA;正向压降比红、绿都高,3.2V了,同样电流下的功率消耗自然就大了,但其结构大致没变,散热确实就是个问题。大家都懂,就不扯散热了。这么一对比,有点明白了:我手中的草帽灯实际应用电流应远离20mA,就是说要降额使用。
LED降额使用的实例还是很多的。比如“西普莱X”的LED吸顶顶就主动降额了,同样是用24粒的5730灯珠,别家会说是12W,而这家只说是11W,实测功率甚至还不到11W。本人在网上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有关3528贴片灯珠的问题,回答比较长,只看其中最后一段即可: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1966843.html?oldq=1。5050灯珠内有3芯,总额定电流是50mA,平均每个约17mA。本人自用的LED灯,一般都要调低电流后再安装使用。指标高了价格就好,商家都知道;留有余量可以提高可靠性,大家都知道。
降额使用是一种无奈,也是一个前提。在危险的边缘,再好的电路都难以使灯珠稳定、可靠发挥作用。不过这并不是本帖的主题,暂且说到这里。
先来个实例,就从坛友“亚历山大”提到的环形灯串说起吧。我做了一个类似的,安装到了一个吸顶灯内,正在用。这个吸顶灯接了4线3个控制,所以可以有多种亮度及其组合。刚去拍了照片,照相机是自动调整曝光的,所以需要从背景的亮度变化感觉各种状态下灯珠的亮度。照片没做任何修饰,为节约空间,将4张图组合到了一起:
刚拿到这个吸顶灯时有点郁闷,因为它的灯板直径偏小了,因此就有了给它加个外环的冲动。圆环的骨架是用双芯铝电线,每公分1粒灯珠,恰好60粒。考虑到灯珠的色温偏冷,于是每5粒采用一粒偏黄的灯珠。做好后感觉偏黄灯珠少了,间隔3粒就更好了。60是个很好的数字,3、4、5、6都能等分的。
设计圆环在弱光时,给一般走动照明;在微光时,就相当于一个小夜灯的作用。驱动没有采取复杂的电路,就是简单的阻容降压,是利用废的Philips 9W节能灯的驱动板改造的,全部是这板上面的元件。当时用电力计量插座测量过,弱光和微光两档耗电分别仅1.15W和0.2W,1米处照度分别是145Lux和29Lux。在这样功率下的阻容驱动,没有感觉对灯珠产生不良影响。莫非,电容小一点浪涌就通不过了?估计失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本帖暂不做这方面的深入探讨。
下面以阻容驱动60粒灯珠为例,进行电路仿真实验,先上个简单的电路图。图中接入了示波器、功率计和多功能测量探针。不熟悉仿真的坛友可能开始会不太适应。仿真结果与实际电路比较接近,各位不必过多怀疑其准确性。图中元件标号乱标的,但将在本帖各图中将保持一致,与结果无影响。
(电路图1)
示波器的A通道(红色轨迹)显示的是4.7uF电容C3上的直流电压波形,B通道(青色轨迹)显示的是通过LED的直流电流波形。实验表明,即便接有4.7uF的滤波电容,通过LED中的电流波动仍然非常的大,幅度达18mA,通过的保底电流仅约4mA,LED的发光应该是有明显的频闪的。刚才用相机对前面说的吸顶灯拍照时,在取景器中明显感到了灯光的频闪。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很多人在测量了滤波电容两端有较为稳定的直流电压后,会误以为LED的发光因此就比较稳定了。
采用不同容量的降压电容C5,就会有不同的电流、功率等,比较准确的数据详见下表。前面那个表中的数据与本表有较大的出入,当以本表为准。
恒流的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也分个广义和狭义吧。广义来说就是包括直流、交流、脉动等多种电流模式,电压或负载在一定范围波动的情况下,能维持电流在下一个周期与前一个周期的大小是一致的,且在工作时间内是连续重复的;狭义来说就是直流电压或负载在一定范围波动的情况下,能维持大小相对稳定的直流电流。
由于LED是直流工作的,所以本帖所说的恒流概念如非特指均默认指狭义的含义,而电流稳定程度似乎也没个确定的标准。虽然上面仿真电路中LED的平均电流保持在一个很稳定的值且波动也是按周期重复的,但本人在这里认为它不是恒流的。有人说阻容降压本来就有恒流的特点,但本人认为其电流与电压波动仍呈线性关系,所以不认可这种恒流。
然而有很多开关式LED恒流驱动电源的输出是占空比固定的、或是PWM方式调光的方波,这算什么呢?通过LED的平均电流大小已经是额定值了,那么在导通期间的电流肯定高于额定值了。本人这么解释:灯珠具有一定的热容量,同时开关频率必须足够高,灯珠的热容足以平滑瞬间过功率产生的热量,这种情况与狭义的恒流是不矛盾的。灯珠热容量越高、热阻越低及散热越好,可以承受的瞬态功率就越大,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无视瞬态、只看平均。这时就体现出了高频电路的优越性。而工频的周期较长,所以在高频每个周期都可以高功率的灯珠,在工频下就得小心了。
下图是在前一电路的基础上加个限流电阻R2、构成二级滤波的情况。如果取掉第一个电解电容C3,由于R2与R17的作用相似而于滤波作用不大,就与前一电路的结果几乎一样了(当然,电阻对尖峰电流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取掉电解电容C1,则LED电流波动会有所变大。由于增强了滤波,同时降低了功率,使得LED耐用了。
加入电阻R2后,频闪问题明显改善。假如只能选用1个滤波电容,那么保留C3对平滑电压更有效,电阻使电容C3放电变慢,有利于发光的稳定;而保留C1时,由于电阻的限流,会减小对降压电容C5的电流冲击。至于功率变小,则可以通过加大降压电容来适当升补。
(电路图2)
根据仿真的结果,计算前两图中驱动电路的效率:电路图1是94%,电路图2是91%。效率与效果难以兼得,需要酌情平衡取舍。
要更好地抑制LED中电流的波动,若采用电阻与电容组成的简单滤波电路,就还得继续增大电阻值、增大电容量。从成本、体积、效率等多方面考量,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下面我们就采用三极管电路代替其中的电阻,以自动可变电阻的办法将电流的波动尽量抹平,实现稳流,看能达到怎么样的效果。
这是一种三极管恒流电路。先做下说明。图中的元件均为系统库中现有的型号;没有由于13001,三极管Q1、Q2就用13003代替,与结果无影响,已设置正向放大倍数βf=10;为了保证电路能按设计思路工作,先用两只13001接成达林顿形式以提高放大倍数。要想恒流就得采样和反馈,图中R2为电流设定及采样电阻,改变R2就能改变最大电流;三极管Q3为采样放大和反馈,随便选了个常用的,放大倍数是默认值βf=311。
(电路图3)
图上示波器青色轨迹为电流波形,仍为齿状,是不是有点失望?其实,这是接近极限的状态:电流不能再大了。波形虽然仍为齿状,但明显上宽下窄,已显示出电路对电流的限制和稳定作用。当R2取60欧姆时,电流轨迹就平稳了,就象是发生了质变。这才是本电路要达到的效果:
(电路图4)
这次把示波器A通道改为观察调整管Q2的电压,是绿色轨迹。可以看到,调整管吸收了电源上的大部分电压波动,努力使LED两端电压保持稳定,从而使电流稳定。不过,恒流的同时带来个问题,就是电流调整管是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要消耗功率发热,调整管能吃得消吗?在本帖的例子中,通过调整管的电流约10mA,CE两端电压平均约15V,消耗功率约150mW,这对于13001来说应该没什么问题。
实际上电流是可以调大的,不过要同时增大降压电容和滤波电容的容量,使电能供得上才能使电流维持平稳。电流调大的同时,三极管工作点将向饱和区移动,消耗电能会相应变小些。
恒流效果是达到了,但电路中一共使用了3只三极管,并且其中两只还必须是高压管,性价比不高啊。能简化吗?我们的目标是只用一只高压三极管,且按本帖标题的说法,要用容易找得到的、价格较低的13001才好。
大家都知道13000系列三极管属低β高反压管,放大倍数大多在8—15倍的样子,如果把上述电路4图中的达林顿管改为单管,主要的问题就是放大倍数太低,因而要求基极电阻在100K左右且要选用1/4W功率的才行。虽然多消耗点功率也未偿不能接受,但有违本帖的初衷。下面就把电路修改一下,看是否能行:
(电路图5)
调整管的放大倍数β仍然为10。从图中通过LED的电流波形上看虽然有些波动,不过还算可以接受。在这样的电流下,LED是不会有明显的频闪了。如果调整管的放大倍数能再大些效果就会更好一些,所以不要低于10吧。图中又多加了个电容C1,起到了平滑调整管基极电压的作用,使用电流更加平稳;同时有一定的缓启的作用。如果要求不高的话,这个电容可以不加。另外,把坛友decent的用黄光二极管的限流电路也横起来接好,经过提高电压、减少灯珠、增大降压电容量等改变多种条件测试,竟然与上一图用三极管Q2的效果极其接近:
(电路图6)
在这两个图中,流过调整管基极电阻R11的电流正常时都不到1mA。驱动部分的效率经计算约89.7%。
现在换个思路。使负载的电流稳定,可以用分压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流的方法。下面是采用分流方法的电路图:
(电路图7)
由于降压电容本身不消耗能量,所以才可以用分流的方法使LED中通过的电流减小,达到恒流的目的。从整体效率考虑,分流方法适合负载电压较低的应用,比如剃须刀、定时器、手电筒等等,而并不适合高负载电压的场合。这个图中驱动电路实际效率仅约66%。发上来供大家参考,这里就不多说了。
把最近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后发到这里做为总结,如有与前面数据不一致的,以此为准;
发个帖着实不容易,各位看帖也比较辛苦。本楼内容经过几天的时间,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能有些参考价值就知足了,能杀啥我说不来,由各位自己来定吧。其中还有不少谬误,望大侠们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