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大放卫星 2004年7月27日19:27:00 于 [教育与学术]
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工科大学,清华大学与我国的人造卫星事业有着不解之缘。自从伟大
领袖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以来,清华人无时无刻不在准备为祖国的
卫星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过去几十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清华人在卫星领域的研究默
默无闻。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清华人凭借“创新”的精神,在我国的人造卫星研究领域
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绚丽的篇章。
90年代末,我国着手进行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并打算委托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研制。当
时,哈工大由于在航天科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又隶属于国防科工委,这一项目
的研究自然而然地被哈工大争取到了。清华人此时体会到了危机感,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
顶尖名校,无论如何不能在卫星这种尖端科技研究上落后于其他任何大学。但卫星研究是
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科研项目,在此领域没有任何基础的清华想在短期内研制出这样一颗
卫星根本没有可能。此时,清华人创新的提出:“既然不能研制,我们为什么不能购买?
”当时国家刚好确立了985工程,北大清华拨款18亿,这些钱为什么不能用来买一颗卫星?
于是,清华人多方联系,最后从英国某大学买来一颗由大学生制造的科普卫星,命名为“
清华1号”。在与航天部门联系发射事宜时,由于该卫星缺乏必要的科研价值被断然拒绝后
,清华人再次发挥创新的精神,与俄罗斯签定合同,仅花费了几千万元就实现了我国航天
史上的第一次“境外发射”,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一辉煌成就入选了当年“十大科
技新闻”和“十大科技进展”,令清华人扬眉吐气,国内其他高校望尘莫及。
2003年末哈工大研制的小卫星通过验收,准备2004年上半年发射。清华人在此之前就通过
各级政府中的校友得到了这一消息,清华人再一次沉不住气了。2000年发射的清华1号卫星
虽然实现了很多“第一”,但毕竟没有得到国家和其他高校的广泛认可,甚至部分高校存
在怀疑。如果本次哈工大成功发射,将使清华人此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于是,清华决策者
们决定在此前再研制一刻卫星,抢在哈工大的卫星之前发射,至少也要同时发射。决策之
后,清华人开始面临如何研制该卫星的巨大困难。在此严峻时刻,清华人又一次发挥了创
新的精神:“美国航天局已经定义,25公斤以下的卫星可以称为纳星。现在纳米科学研究
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上次购买的卫星(50公斤)小型化,将其质量降至25公斤以下,我
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纳星,有一举两得的效果!”有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对此提出疑虑时,
决策者们坚定不移地说“卫星的科技水平是次要的,清华大学在全国大学中的地位是主要
的,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要坚决、果断、迅速地完成这一任务。哪怕是一台收音机,我们
打上去也是纳星!”在领导精神的鼓舞下,清华人不负众望地在几个月内拿出了“纳星1号
”。2004年4月18日,“纳星1号”与哈工大研制的“实验卫星一号”同时发射升空,再次
谱写了清华人卫星路上的光辉篇章。我们相信,在清华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清华人必将为我们的?
佬鞘乱翟偎芑曰停?nbsp;
壮哉,清华!壮哉,清华人!
关键词:
清华大学
人造卫星
卫星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