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条
1/1 1 跳转至页
[转贴]余秋雨落幕
余秋雨落幕
之一:回头致谢
曾经很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字。在我家里的书架上,放着很多本他写的书,有十几年前花八毛钱从杭州清泰街古旧书店买的《戏剧审美心理学》,有并不多少“学术”但是明白晓畅的《艺术创造工程》,当然还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等。我欣赏他的才华,欣赏他对于文化的一往情深,欣赏那种把一个道理说得很通俗、很圆满的功力,欣赏他文字里流溢出来的心智的生动。我相信,读他的书是不会使一个人变得更笨的。当我把大堆的经典著作买回家却囤积着不肯翻开时,对他的书却还能从头读到尾。看他的书是件轻松的事,而且并非一无所获。虽然他的书确实是一本不如一本,“文化浓度”越来越稀薄,“价值向度”越来越暧昧。
所以当很多的人围剿余秋雨时,我从没有跟随着鼓噪。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像他当年面对老乡王阳明被批判时冒出的情绪一样:凭什么这样对待余秋雨?他写出了那么多看得下去的文章,却似乎成为十恶不赦的罪人?难道他比那些贪官奸商更坏吗?为什么对于一个富有才华的写作者如此苛刻,而对那些只知道泡制令人生厌的文字垃圾的教授、博导们却如此宽容,而且尊之为学术,抬举为思想,认定为“成果”?那些连一篇随笔都写不好的学者们却能东拼西凑“撰写”一部又一部所谓的专著,那些字里行间从来没有渗透出半分文化良知的教授们却被供奉为文化的教父、思想的祭司,他们是最无自信而又极端自傲的可笑的角色,然而他们在面对余秋雨时却总是显得极其高明,骄矜地发出冷笑:“哦,余秋雨,他的东西是没有学术价值的。他是善于利用媒体的。他是商业炒作的产物。他的东西是错误百出的。他有很多硬伤。他是文化口红。他是文化奶妈。他为什么不忏悔?”
似乎最平庸的人都可以有资格笑傲秋雨,并且从中收获到足够的满足感。确实如此,余秋雨和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是令人敬畏的。你可以说他媚俗,可以说他缺乏深度,但是你不能说他不忍卒读。他不会摆出一副教训或吓唬人的姿态,不会用“块操作”的方式堆积文字,不会把一个平凡的道理说得高深莫测。他的思想都有所体验,富有生命质感。他拒绝语言的板滞和僵化,推重表达的艺术,使那些感喟和领悟都能杀出一条生路。
我承认,对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读过多遍。我并不在意教授博导们因此讥我浅薄。我知道为了帮助我真正了解“文化”,他们可以开出几十页的书目,其中也夹带几本他们自己的私货。但是我没有兴趣,对那些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所谓学术。不要告诉我一切真正有思想的著作都是艰涩难懂的,都像砖头一样,都是密不透风令人头皮发麻的。也许康德维特根斯坦有资格晦涩,但是那些人没有。因为他们根本谈不上什么深刻。不要以为穿上学术的盔甲自己就真的成了角斗场上威风凛凛的武士了,把那层皮扒掉,里面根本没什么胸肌。不要找什么不屑于写鸡零狗碎随笔散文的借口,不要再自欺欺人地以为正在着手或将要着手的“大部头”有任何价值,除了能评个体面的职称、争取一点补贴家用的课题经费,除了为圈子里几个人之间互相吹捧提供材料,那些东西没有个性、远离生命,甚至不如厕纸。他们写不到余秋雨那样的火候,他们也写不到余秋雨那么富有。于是只能嫉恨,只能以一种集群的力量表示轻蔑或者同情别人的轻蔑,并且从中体验到安全和欣慰。当然,还有人棒打秋雨,别有所图。许多人也自然地成为围观这场棒杀的看客,感受到莫名的快意。
所以很多时候,我为余秋雨抱不平。我认为对他的大规模、集团军式的诋毁和攻击,恰恰验证了我们这个社会文化良知的缺失、价值尺度的模糊。一个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命运的人应该比一个蛮横的批判者更需要理解。一个用心体悟文化精神脉动的人应该比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更值得尊重。传播比自闭更有益。创造比损耗更迫切。才华比平庸更可贵。
之二:从“苦旅”到“畏途”
但是真正的失望还是来临了。读了余秋雨的那本自传《借我一生》后,我很为他感到遗憾。炒作了那么久粉墨登场的怎么会是这样一本东西?打算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的封笔之作竟是如此粗糙而又浮泛!我知道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任何时间任何心境下写作自传,但是同样也需接受别人喜欢或厌憎的评价。
反感首先来自他对于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的喋喋不休的叙述。在《文化苦旅》里已经一句带过坚决辞职的事情,对他确实是有几分佩服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舍弃现实中的某些东西,因为那意味着从此与最主流的框架绝缘。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中确实有这样的人,比如钱钟书、陈寅恪等,有的辞成了,有的没辞成,可在渴望保持独立之意志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余秋雨在各种场合反复谈起这件事,我的佩服就减少了许多,甚至开始质疑其动机。钱钟书也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无可逃避地担任了一个职务,他从来没有过一丝炫耀;对这个职务也有过无比坚决的请辞,但他几乎从来没有公开谈起。我认为他的请辞意向本身也比余秋雨的辞职行为更值得尊重。因为余秋雨把辞职当成了一个用以证明自己如何渴望超脱自由独立的资本。这只能说明在他的价值谱系里,一个“院长”仍然是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他两次利用了“院长”一职,第一次是担任,第二次是辞去。通过辞职,他把附着于“院长”之上的所有剩余价值剥夺得干干净净。第二次剥夺无疑是成功而漂亮,他藉以确立起自己独立文化人的形象。于是当这种形象受到怀疑时,他都会举出那一个珍贵的例证,仿佛在说:你们看,我多了不起!
第二个反感来自他对于“千年之旅”的一再夸耀。几乎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要谈到,中国文人里面像他这样鼓起勇气闯荡中东、阿富汗等世界上最危险地区的人实在寥寥,他是多么值得赞美的孤胆英雄。可是当他这么在冒险时,国内的人们却坐在书房里围攻他,把他贬得一无是处。他可是在为中国人挣面子啊,他是在为中国文人补钙啊。在《借我一生》里也谈到了这个,吹嘘自己是多么像个男人,像个男子汉。我每次读到他的这种夸耀,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从来不会自我标榜自鸣得意的,倒是像巩汉林这样的人屡屡要伸出细胳膊细腿比划两下。能够到中东、阿富汗去,是了不起,但是自己那么骄傲,却恰恰暴露出他内心的怯懦。何况,那是怎样的孤胆“独闯”呢?他是跟随着一家电视台的车队行进的,是一次带有商业目的、半官方性质的旅行秀。同行的还有一些漂亮娇柔的弱女子,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鲁豫、孟广美等人不也一起在尘土中奔走吗?她们说自己是男子汉了吗?也许他们应该自豪得以为是仙女才行了。还有大量在那一带做生意的中国人,他们的境遇应该危险得多,至少都应该被授予青年突击手称号了吧。一次次地抚着胸口说好怕,一次次地把那么一次行走当作形象广告,是不是也太不像男人了?在我看来,那样的出走固然不是谁都愿意的,但更多的人仍然会把它视为一个很难得到的机会。余秋雨有幸这么走一趟,偏偏还要让人感觉他是在为什么作牺牲作奉献,实在是有些畏琐。
许多人都知道,余秋雨能够如此游历一番,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最痛苦的一个人是唐师曾。最初的创意来自他,可是这个点子被凤凰卫视偷走以后,唐师曾就被撇在了一边。唐师曾老早就独闯过战火纷飞的中东,并且得了病。可是他仍然对于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的行走充满热忱,从未视之为“苦旅”或“畏途”。他只是被气疯了。于是在以后的一个时期,他自费到中东去了一趟。曾在死亡之路飞奔,也被持枪军人追逐,可是他把一切都当成了笑谈。那才是真正的孤胆英雄。余秋雨却在斛觫,之后又要吹牛,把“强悍”之类的语词往自己头上套,塑造出一个豪气冲天的雄性文人。我并非要求余秋雨做一个战地记者或赳赳武夫,但凭借自己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就傲视天下,把自己当成中国文化的惟一救主、当成中国文人孱弱人格的一个异类,那也太可笑了。做文人就做文人,不要强撑英雄。余秋雨永远做不了英雄,他不是那块料。
之三: 自恋与自厌
我曾经写过一篇东西叫《女人为什么爱照镜子》,谈到自恋问题,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好像有一位说,读书人其实也是很自恋的。我很以为然,认为文人的生活方式与女人非常相近,都是没能在向外寻求的道路上走远,只能返回自身,返回内心,于是呈现出自恋倾向。所以不少人在野心受挫以后才去读书、写作。文人在想象中完成自我的实现,与女人在镜子前寻找自我的影子,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具有镜花水月般的虚幻性和自欺性。中国最大的文人之一李白也是最著名的自大狂兼自恋狂,什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啦,什么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啦,都显得很了不起,其实不过是个醉鬼仗着酒劲在那儿发飙,但他是个悲剧性人物,最后他被一个虚幻的镜像所诱惑,扑到水里捉月亮,死掉了。他的死是典型的自恋者之死,就像那个古希腊传说中的少年为水中自己的倒影所迷掉入水中淹死一样。那个少年死后化为水仙,“水仙”也就是“自恋”的象征。千年以后,李家人的自大兼自恋基因在有个叫李敖的人身上得到了继承,他说写文章五百年里前三名都是他。而在那个岛上,又有个叫余光中的诗人染上了同样的毛病,赞美李白道: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另一个姓余的秋雨先生引用了这句诗,备极赞赏。都是典型的自恋作派。当然,又有一位叫余杰的人却先是去跟李姓攀亲戚,叫做北大的李敖,反而跟自己的本家较上了劲。真是一笔糊涂帐。
这是闲话,不扯远了。
我从理智上认识到自恋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毛病,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可赞美的。但那是指尼采意义上的“自恋”,也就是对于身体和一种健旺本能的热爱,用以抵制基督教道德那种自我的过度谦抑和卑下,使自己免于弱者化,从而能成为真正的强者。但是对于文人式的自恋,我还是抱着拒斥的态度。余秋雨先生,其实对于这种文人在书斋里建立起来的自恋同样是有着高度警觉的,比如,他多次谈到厌倦了从书本到书本的那种所谓“学术”,于是起身去“苦旅”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傩戏及其他戏剧,考察城市文化建设,考察世界上几大文明,等等。但是,当他越来越强烈地欣赏起自己的行走时,自恋恰恰在心里生了根。拍摄DISCOVERY的那些人、考古学家、科考队员、甚至生意人,都在上天入地,孜孜以求,但没听他们如何就高看了自己。王石还登上了珠峰呢,周国平、唐师曾等人还去了南极呢。可是余秋雨却一次次地朝自己伸出大拇指,叹道:瞧我多不容易啊,我多男人啊,我多了不起啊!他毕竟仍然是一个如他自己所感叹的孱弱的文人。
非常奇怪的一种逻辑,我对于余秋雨的苛责恰恰是因为时常感觉我自己身上也残留着文人的那种弱点,就是自恋。这一方面是指对于文化功用的过度强调,对于自身价值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鲁迅是个例外,他出奇的冷静,有时候甚至非常悲观。比如,他会发出“已经不是写什么《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之类的感慨。他有时候其实是很看不起自己的。这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判断而作出的反应。所以他的笔下总有那种无法复制的沉郁色彩和批判力量。而像我这种轻飘飘的文人呢?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时不时地“一声喟叹”,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在那儿站岗放哨。嘴里念念有词“文化文化”,却看轻了沉默的天下苍生,漠视了真正的人间苦难。另一方面,是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试图变得更像一个如黑格尔所说“奥林匹斯诸神都在心中”的强大的人,却忍不住夸耀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慷慨、任侠之气,把自己幻想成“壮士”。在这方面鲁迅、郁达夫都未能免俗。鲁迅曾在年轻的许广平等北师大女生面前吹嘘自己当年差一点回国刺杀满清大员的壮举,并拿出了藏在枕头底下的一柄利剑。而郁达夫更是自命“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句诗,自大而自恋的张五常引过,我这个末流小文人也引过,而且放在了一本书的自序里——真是不要脸啊。
也许是太过吹毛求疵了。谁没有弱点呢?但我为什么这么苛刻?正是因为这个弱点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上,我像个文人一样无法摆脱自恋,我很不满,把这种厌恶投射到另一个与自己相类的对象身上。鲁迅说,他对中国人的批判首先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我看到余秋雨的糟糕表现,就像看到自己没有前途一样。于是我攻击自恋,并且从自恋走向自我厌弃。
之四 :不必忏悔,但要反思
我有位室友,以前对于余秋雨一直没有好感,可是读了他的《借我一生》后却完全改变了看法,成为他忠实的辩护者。他觉得余秋雨确实不容易,置身于受讨伐的境地,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可是我却相反,因为《借我一生》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访谈而使余秋雨在我心里减了很多分。我的这种感觉与古远清之流的胡搅蛮缠毫无关系,我只知道古等人是更等而下之的小文人。他们一辈子只要吸一个人的血就够活了。
这本传记离我的期望太远。它根本就没有写出一个人的丰富性,没有写出一个真实的人。这是一本戴着面具的自传。没有灵魂里尖锐的冲突。没有内心的苦难和挣扎。没有迷惘。没有愤怒。没有焦虑。没有煎熬。没有脆弱。没有感动。没有痛并快乐。只是在那儿叙述一些似乎很重要其实很外在甚至可以从新闻里找到的东西。在我看来,别的自传作者可以随便写,比如那批自以为是的主持人,我本来就不可能抱任何期望。但这样的缺失对于余秋雨来说是不原谅的,因为他是一个感受性如此丰富的人,是一个文化神经如此发达的人,是一个经常探触到别人灵魂深处的人,却在关涉自己的时候,采取了一种最安全的策略。他是那么理性,那么有节制,那么娓娓而谈,那么鸡零狗碎却又那么自我陶醉。仿佛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如此狭小和平庸似的。
这两天我正在读克林顿的《MY LIFE》,即使那么一个搞政治的人,在写到一些地方的时候都经常有灵光闪现,深情盈动。即使在周国平那么我同样不佩服的自传里,我也多少读到了他内心的交战,他的狂躁,他的早泄,他的被诱惑,他的困惑,他的卑琐和自我超越,他在地下室里以头撞墙嚎啕大哭……那至少是一个努力想像卢梭一样真实的人。把自己袒示在别人面前是需要勇气,也是可敬的。那就是周国平自己所说的“像射精一样”的炽热的生命感。可是四平八稳的余秋雨写的都是什么?他以太极手法化解掉了所有的冲突,遮掩住身体和心灵上的所有“部位”(这是一个他自己喜欢用的词),道貌岸然,整齐端肃,体面似君子,简直就像岳不群一样。
我不相信,余秋雨经历过那样的一段历史,处在那样的一个位置,又拥有如此出色的感悟能力,会不曾有过一点内心里深刻的触动。如果有,他不可能表达不出来,因为他的语言天份是很高的。惟一的可能就是他不愿意说,他不愿意诚实地面对他的读者。这种作派令人作呕。我喜欢读有生命感的文字,包括他以前的那些作品。但是他在最需要坦诚、最需要散发生命感、最需要直面人生、自称是“告别演出”的自传里却成了一个老滑头。他把自己的心灵日记上了锁,却抛给读者一堆垃圾。记得当年喜欢上王小波是因为他发表在《读书》上的一篇文章《思维的乐趣》,他在那里面写道:“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那不是王小波的自传,可是写出了一种刻骨的感受,让人想落泪。余秋雨的经历更丰富,感性更充沛,但我却没有在这本冠以“借我一生”这么煽情书名的自传里读到一句有这种意味的话。
倒是从来没有想过让余秋雨忏悔。我相信他没做什么错事,即使有点错误也该原谅。要他忏悔者也许更需要忏悔。但是我无法容忍他没有一点反思之心。一个以反思中国文化为职志的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却没有半个字的反省,这实在是一种荒谬。但他说他是有反思的,大意是:不要再有人事的倾轧,不要再有大批判式的人身攻击,应该有一个更健全的文化环境,更具建设性的人文生态。如果这就是他反思的成果,那么这很像任何一位宣传部长的话,根本不是一位独立知识分子诚实对待自己的态度,“借我一生”,“我”在哪里?而且,此种话语,说到底仍然是一种自我辩护罢了,因为他一直在说自己是恶劣人文生态的受害者。只想着自己的委屈,只想着“我做得还不够好吗”,只想着别人如何蛮横无理,却拒绝进行任何反思——这不是你自许的“强悍”,而是真正的孱弱。
我有位朋友,总是习惯于指责妻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妻子愤怒地说,你用这样的方式跟我说话,哪怕我知道确实有“不好”,也永远都拒绝接受和改进。那么怎么办呢?我的朋友很为难。用大量的甜言蜜语夹带一点建议吧,那点问题早就被淹没在陶醉中了;什么都不说吧,那么她始终意识不到问题之所在。但是真正兰心蕙质冰雪聪明的女人,是很少会给男人这样的机会的,即使偶尔有,也是迅速地在无形中加以校正,而不是愚蠢地加以抗拒。话且说回来,如果男人真正爱他的妻子的话,是看不见任何“不好”的,更不会无礼地加以指责。挑剔的丈夫之所以如此放肆,往往是因为觉得那个女人不值得自己去爱。补充一点,这里没有任何轻薄女性或余秋雨的意思。
关于余秋雨的闲言碎语说到这里。如果他的文化人生戏剧真的已经随着《借我一生》落幕,那么我要说,他的谢幕致辞实在是不够漂亮。
关键词: 转贴 余秋雨 落幕 但是 他的 对于 文化 一个
共5条
1/1 1 跳转至页
回复
有奖活动 | |
---|---|
【有奖活动】分享技术经验,兑换京东卡 | |
话不多说,快进群! | |
请大声喊出:我要开发板! | |
【有奖活动】EEPW网站征稿正在进行时,欢迎踊跃投稿啦 | |
奖!发布技术笔记,技术评测贴换取您心仪的礼品 | |
打赏了!打赏了!打赏了! |
打赏帖 | |
---|---|
与电子爱好者谈读图四被打赏50分 | |
与电子爱好者谈读图二被打赏50分 | |
【FRDM-MCXN947评测】Core1适配运行FreeRtos被打赏50分 | |
【FRDM-MCXN947评测】双核调试被打赏50分 | |
【CPKCORRA8D1B评测】---移植CoreMark被打赏50分 | |
【CPKCORRA8D1B评测】---打开硬件定时器被打赏50分 | |
【FRDM-MCXA156评测】4、CAN loopback模式测试被打赏50分 | |
【CPKcorRA8D1评测】--搭建初始环境被打赏50分 | |
【FRDM-MCXA156评测】3、使用FlexIO模拟UART被打赏50分 | |
【FRDM-MCXA156评测】2、rt-thread MCXA156 BSP制作被打赏5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