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Buck-Boost转换器在非连续导通模式(DCM)下的小信号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DCM与连续导通模式(CCM)之间的基本区别。在CCM中,开关器件和输出二极管在一个开关周期内都会导通和关断多次,以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而在DCM中,开关器件和输出二极管在每个周期内只会导通一次,直到下一个周期开始。
这种工作模式导致了DCM下的小信号模型与CCM有很大的不同。
Buck-Boost功率级DCM下的脉冲宽度调制开关模型推导
在DCM下,Buck-Boost转换器的开关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建模:
定义开关周期和占空比:开关周期T是固定的。占空比D是开关Q1导通的时间与整个开关周期T的比值。
当Q1关断时,电感L中的能量通过二极管CR1释放到输出端,电感电流iL开始下降。
建立状态空间方程:在Q1导通和关断的两个阶段,分别建立电感电流iL和输出电压Vout的状态空间方程。这些方程将包括电感L、电容C、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out以及占空比D等参数。
平均化处理:由于开关频率远高于输出频率,可以对开关周期内的变量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平均电感电流Iavg和平均输出电压Vavg。这些平均值将用于建立小信号模型。
小信号分析:在平均化的基础上,引入小信号扰动,如ΔD(占空比的小信号变化)、ΔVin(输入电压的小信号变化)等。通过线性化处理,得到小信号传递函数,用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
平均后的波形在DCM下,平均后的波形主要包括:Q1两端的电压v:在Q1导通时为Vin,在Q1关断时为0(或接近0,考虑到二极管CR1的导通压降)。
CR1两端的电压:在Q1导通时为0,在Q1关断时为Vout(或Vout加上二极管CR1的导通压降)。
CR1上的电流i:在Q1关断时等于电感电流iL,在Q1导通时为0。重复用到的关系式,整个开关周期内的终端平均电流由下式给出:
括号里的变量(像<ia>)代表了在整个开关周期内取均值的量。
因为在整个开关周期内,电感上的电压均值为0,下面的电压均值关系成立:
由于i.R,的值相比于V和V,很小,所以在做模型时就忽略了这些值以便方程更容易处理。在时间d xT内,电流i从0值开始,停止于ipk’,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电感上的电压是常数,且有V=〈v。〉,所以有下式成立:
类似的,在时间d2 xT、内,电流ia从i值开始,停止于0,同样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电感上的电压是Vo=〈v),所以有下式成立:
有了上面的四个方程,我们从脉冲宽度调制开关模型的输入边(v边)开始推导。解方程(3)得到i,利用V=〈v〉,然后代入方程(1)就可以得到:
注意到流进终端a的电流均值与输入电压V成正比,有效阻抗定义如下:
现在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应用到等效的电路模型。这个模型在确定功率源的直流工作点很有用。输入端口可以简化模型为电阻R。,输出端口简化为一个从属的功率源,这个功率源输送的功率等于输入电阻R,消耗的功率。这个等效电路的构成见图所示。.
非连续导通模式脉冲宽度调制开关模型:
为了用这个模型来描述非连续导通模式下功率级的稳态分析,我们研究这种buck-boost转换器。这个分析过程跟之前的连续导通模式(CCM)是一样的,等效电路带进原始电路,电感看作是短路,电容看作是断路。非连续导通模式下的buck-boost转换器的原理图如图所示。
非连续导通模式下的buck-boost转换器原理图:
现在为了推导小信号模型,跟在连续导通模式(CCM)中的推导过程一样,扰动图12中的电路,并线性化,想了解推导的详细过程,读者可以参考中的细节。这个工作在非连续导通模式下buck-boost功率级的小信号模型如图所示。
非连续导通模式下buck-boost功率级的小信号模型:
总结:
Buck-Boost转换器在非连续导通模式(DCM)下的小信号分析。DCM与连续导通模式(CCM)的主要区别在于,DCM中开关器件和输出二极管在每个周期内只会导通一次。因此,DCM下的小信号模型与CCM有很大的不同。文章通过定义开关周期和占空比、分析开关动作、建立状态空间方程、平均化处理和小信号分析等步骤,推导了Buck-Boost功率级DCM下的脉冲宽度调制开关模型。在DCM下,平均后的波形包括Q1两端的电压、CR1两端的电压和CR1上的电流等。通过解方程和代入关系式,得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并定义了有效阻抗。文章将输入和输出关系应用到等效的电路模型中,得到了非连续导通模式下Buck-Boost功率级的小信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