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基础知识 » 阻抗计算从入门到精通

共1条 1/1 1 跳转至

阻抗计算从入门到精通

高工
2025-10-16 13:33:52     打赏

在 PCB 设计领域,“阻抗” 是决定信号能否稳定传输的关键。不少工程师曾因忽视阻抗匹配,遭遇信号反射、串扰等问题,导致产品调试反复卡壳。其实,只要掌握阻抗计算的核心逻辑,从参数准备到软件实操都能轻松应对。今天这篇文章,用通俗语言拆解阻抗计算全流程,附详细案例,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一、为什么必须做阻抗计算?信号 “跑不动” 的根源在这

当电压电流在传输线中传播时,若特性阻抗不一致,就会像声音碰到墙壁产生回声一样,出现 “信号反射”。在信号完整性领域,反射、串扰、电源平面切割等常见问题,本质上都是 “阻抗不连续” 导致的。

尤其是高频、高速 PCB 设计,阻抗不匹配会直接影响信号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甚至导致产品功能失效。因此,通过精准计算实现阻抗匹配,是保障 PCB 性能的核心步骤,缺一不可!

二、3 类核心阻抗模型,一张图分清内层 / 外层差异

做阻抗计算前,首先要明确 “用什么模型算”。常用的 Polar.SI9000 工具,主要围绕 3 类阻抗模型展开,每类模型又细分内层、外层版本,具体分类如下:

特性阻抗模型:外层特性阻抗模型、内层特性阻抗模型

差分阻抗模型:外层差分阻抗模型、内层差分阻抗模型

共面性阻抗模型:外层共面特性阻抗、内层共面特性阻抗、外层共面差分阻抗、内层共面差分阻抗

各类模型的结构差异,可参考下图直观理解:

a8c826a2-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三、计算前必懂:7 个必要条件 + 6 个影响因素

阻抗计算不是 “随便填数”,需先明确核心参数,再理清影响因素,才能保证结果准确。

1. 7 个必要条件:少一个都算不了

就像做饭需要食材,阻抗计算必须提前准备以下 7 个参数:

板厚:PCB 整体厚度

层数:包含信号层数、电源层数

板材:如 FR-4、Rogers 

表面工艺:镀金、喷锡等

阻抗值:设计目标(如 50Ω、90Ω)

阻抗公差:允许的误差范围(如 ±10%)

铜厚:内层、外层铜箔厚度(1OZ=0.035mm,常用单位)

2. 6 个关键影响因素:参数含义看这张图

阻抗数值会受 6 个因素影响,每个因素的具体定义,可通过下图中的参数标注理解:

a93ffa38-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a99e57b8-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各参数具体含义如下:

H1:介质厚度(PP 片或板材,不含铜厚)

Er1:介电常数(多种 PP / 板材压合时取平均值)

W1:阻抗线下线宽;W2:阻抗线上线宽

T1:成品铜厚

Cer:绿油介电常数(固定值 3.3)

C1:基材绿油厚度(通常按 0.8mil 计算)

C2:铜皮 / 走线上绿油厚度(通常按 0.5mil 计算)

Zo:最终计算的阻抗理论值

3. 小技巧:上下线宽关系表

上下线宽(W1 和 W2)并非固定值,会受铜厚、工艺影响,具体对应关系可参考下表,计算时直接查表即可:

a9feac6c-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注:表中 W0 为设计线宽,S0 为设计线距,不同铜厚、工艺对应不同偏移值)

四、板材参数速查:FR-4、Rogers 不用再翻手册

板材的介电常数、厚度是阻抗计算的核心输入,不同板材参数差异大,这里整理了常用板材的关键数据,直接套用即可。

1. 普通 FR-4 芯板:生益及同等材料

FR-4 是最常用的板材,生益 FR-4 芯板的厚度(mm/mil)与介电常数对应关系如下,设计时按板厚需求选择:

aa628570-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2. PP 片(半固化片):常用型号参数固定

PP 片是层压的关键材料,常见型号的厚度和介电常数如下:

106 型:厚度 0.04mm

1080 型:厚度 0.06mm

2116 型:厚度 0.11mm

7628 型:厚度 0.19mm

具体参数可参考下表:

aac22cf0-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3. Rogers 板材:高频设计必备

高频 PCB 常用 Rogers 板材,其介电常数稳定,关键参数如下:

Rogers4350:0.1mm 厚度介电常数 3.36,其他厚度 3.48

Rogers4003:介电常数 3.38

Rogers4403 半固化片:介电常数 3.17

4. 层压注意事项:避免 “踩坑”

多层板由芯板和 PP 片压合而成,需遵守 4 个规则,避免层间错位、外观差等问题:

不允许 4 张及以上 PP 片叠放,易 “滑板”(层间错位)

7628 型 PP 片不能放外层,表面粗糙影响外观

3 张 1080 型 PP 片不能放外层,同样易滑板

芯板(CORE)厚度≥0.11mm,6 层板用 2 块芯板,8 层板用 3 块芯板

五、实测厚度≠理论厚度!这个公式帮你校准

计算时会发现,理论板厚和实际测量值有偏差,问题出在 “铜厚” 和 “残铜率” 上。

1. 残铜率:怎么定义?怎么取值?

残铜率是 “板上有铜面积 / 整板面积” 的比值:

未加工原材料:100%

蚀刻光板:0%

电源地平面:通常取 70%

信号层:通常取 23%

表层:取 1(默认全铜覆盖)

2. 实测厚度计算公式

想得到准确的实测厚度,用以下公式计算:实测厚度 = 理论厚度 - 铜厚 1×(1-X1)- 铜厚 2×(1-X2)(X1、X2 为对应层的残铜率,铜厚单位:1OZ=0.035mm)

理论厚度与实测厚度的差异,可参考下图理解:

ab24fdee-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六、实战案例:6 层板阻抗计算全流程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里以 6 层板为例,带大家从需求分析到结果输出,完整走一遍阻抗计算步骤。

1. 明确设计需求(已知条件)

板厚:1.2mm(允许误差 ±0.12mm)

板材:FR-4

层数:6 层

铜厚:内层 1OZ,表层 0.5OZ

目标阻抗:表层 50Ω 单线阻抗,内层 90Ω 差分阻抗

2. 设计层压结构

根据芯板、PP 片参数,结合板厚需求,设计的 6 层层压结构如下,关键参数已标注:

ab8470bc-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关键计算:PP 片实测厚度

PP(3313)实测值 = 0.1034mm(理论值)-0.035/2mm×(1-1)(表层 0.5OZ,残铜率 1)-0.035mm×(1-0.7)(内层 1OZ,残铜率 70%)=0.0929mm=3.65mil

PP(7628*3)实测值 = 0.1951×3mm(理论值)-0.035×(1-0.23)(内层 1OZ,信号层残铜率 23%)×2=0.5314mm=20.92mil

总厚度验证

板子总厚度

= 0.5OZ+3.65mil+1OZ+5.1mil+1OZ+20.92mil+1OZ+5.1mil+1OZ+3.65mil+0.5OZ=1.15mm,符合 1.2±0.12mm 的要求。

3. 表层 50Ω 单线阻抗计算(SI9000 实操)

打开 SI9000 软件,选择 “外层特性阻抗模型”,填入层压参数(H1=3.65mil、Er1=3.85、T1=0.69mil 等),计算得出理论线宽 W0=6.8mil。

考虑到实际走线难度,可微调线宽:当线宽调整为 5.5mil 时,阻抗 Zo=54.82Ω,在 50Ω±10%(45-55Ω)的公差范围内,符合要求。

计算界面参考

abf0ec2e-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ac590a66-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5. 最终计算结果汇总

所有阻抗计算结果整理如下,设计时可直接参考:

acd288c8-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ad34a97c-a588-11f0-8c8f-92fbcf53809c.png

总结

阻抗计算看似复杂,实则是 “参数准备→模型选择→软件计算→结果微调” 的标准化流程。只要掌握必要参数的含义、板材特性和层压规则,再结合实际案例练习,就能轻松搞定。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避开信号完整性的 “坑”,让 PCB 设计更高效!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