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聊到了电动机(Motor)与发电机(Generator)——它们在混合动力(HEV)与纯电动(BEV)车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但也许你会好奇:明明是同一套装置,为什么有时它被称为“电动机”,有时又成了“发电机”?
今天,就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MG(Motor Generator)的内部世界,看看它如何在电动车中实现“驱动”与“发电”的自由切换。
电动车的“永磁之力”
电动车使用的MG,大多采用永磁同步电机(PMSM)。它由带有绕组的定子和嵌入永磁铁的转子构成。简单来说,当定子中的三相绕组通电后,会产生一个旋转磁场,而转子上的永磁铁则会在磁场中“追逐”旋转,从而带动车轮转动。
“同步”这个名字的来源就在于: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与转子的转速保持一致。这意味着转子的旋转速度与电流频率严格对应,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也让电动车的加速更加平顺自然。
拓展知识|什么是永磁铁?
永磁铁(Permanent Magnet),顾名思义,是一种一旦被磁化,就能长期保持磁性的材料。它既可以是天然磁石,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磁体(如钕铁硼磁铁),被广泛应用于扬声器、发电机、磁悬浮系统、医疗设备等领域。
在电动车的MG中,这些永磁材料被精密地嵌入转子,让磁场能量得以高效、可控地发挥作用。磁性越强、温度稳定性越好,电机的效率与寿命就越高。
当电机开始“驱动”
当你踩下加速踏板,电动机开始“苏醒”:三相交流电流流经定子绕组,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磁场。嵌有永磁铁的转子受到这个旋转磁场的吸引与排斥,产生扭矩并随之旋转,进而带动车辆前行。

扭矩的大小取决于电流强度,而转速则由交流电频率决定。通俗地说,电流越强,车辆动力越足;电流频率越高,车速就越快。
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旋转磁场”的奥秘。三相交流电的相位相差120°,各自产生的磁场在空间中叠加,最终形成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旋转磁场。置身其中的转子永磁体,被不断吸引、推动,形成平稳的旋转。



这种“电流驱动磁场、磁场带动转子”的能量互动,正是电动机高效运转的秘密所在。
拓展阅读|脉振磁场与旋转磁场
在电机工程中,磁场的“运动方式”也很有讲究。
脉振磁场的磁力线位置固定,只是强弱随时间变化;
旋转磁场则像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盘,磁场强度恒定,却持续改变方向。
正是因为旋转磁场能在空间中稳定“转动”,电能才能顺畅地转化为机械能。这也是交流电动机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工业机械等设备的关键原理。
当电机变身“发电机”
当车辆减速时,MG的角色悄然反转。此时,旋转的转子切割磁力线,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生成三相交流电。由于三组绕组的相位相差120°,感应电流的方向也会周期性变化,形成规则的交流波形。


这些交流电流会经过逆变器整流成直流电,再回流至动力电池,实现能量回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每一次刹车、每一次减速,都是一次悄无声息的“充电”过程。
换句话说,电动车的高效节能,正是因为能量从不浪费,只是在不同形态之间流动。
为什么电动车多采用交流电动机?
与需要电刷和换向器的直流电机不同,交流电动机无需机械接触即可完成能量转换。这带来了三大显著优势:
减少磨损,保养简单;
响应更快,驱动更平顺;
效率更高,能量损耗更低。
正因如此,交流电动机也成为当下电动车的标配。

一场能量的双向流动
电动机与发电机的关系,其实就像呼吸的两个方向——一个将电能化为运动,一个让运动回归电能。从电流流入定子的那一刻起,磁场在空间中旋转,转子随之响应,能量在电与动之间不断循环往复。正是这套看似简单却极其精密的机制,让电动车得以在城市中安静前行,也让“能量流动的艺术”成为低碳出行的关键技术。
我要赚赏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