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从大学教授到风险投资家

共1条 1/1 1 跳转至

从大学教授到风险投资家

菜鸟
2003-03-31 20:36:44     打赏
可能高秉强本人也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前在导师面前的一意坚持不仅使自己得以继续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而且最终的研究成果后来还被业界确立为全球工业标准,更因此在今年二月荣获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固体电路年度大奖”,堪称华人科学家的骄傲。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翱科集团副主席兼策略总裁的高秉强博士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不胜感慨。 志存高远,坚定不移 出生于香港的高秉强那个时候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一位研究传感器的权威,因而给他的课题也和传感器有关。但做了一个学期后高秉强对传感器实在是提不起兴趣,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反复考虑,他终于向导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做回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半导体集成电路。当时导师听完后惊愕了两分钟没有说出话来,因为他还是第一次遇到拒绝其安排的学生,而且还是一位外国留学生。幸好高秉强遇到的是一位大度的学者,尽管集成电路是他自己都不甚熟悉的领域,但考虑片刻后他留下了一句让高秉强至今都还记得的话:“I'll let you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until I tell you to stop. (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吧,直到我让你停下来为止)”这件事成为了高秉强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其实高秉强早在上大学以前就表现出对半导体的浓厚兴趣。“我从小就喜欢摆弄收音机扩音机之类的装置,”他回忆道。“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电子技术已从真空管发展到晶体管阶段,集成电路刚刚出现,当时也因为受到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影响,所以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物理专业,而且很早就为自己规划好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先上大学,然后再读研究生,最后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 正是因为在心中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所以大学毕业后高秉强先在学校教了两年书,之后便远渡重洋,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虽然他的研究课题与导师指定的方向有分歧,但这并不妨碍他顺利地拿到学位。他笑着介绍了当时的情况:“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后,导师就没有再过问过,直到有一天我认为大概差不多了,就去问导师是不是可以毕业,导师说:‘好吧,去把你的论文写好,然后你就可以走了。’就是这么简单。” 成功转型,投身产业界 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高秉强加入贝尔实验室从事了两年技术研究工作,后来又重回伯克利加大教书,并任微电子制造所主任,直到1993年返回香港作为最早的一批教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虽然高秉强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大学里,但他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不仅仅只是做研究,对行业发展与商业运作模式之类的事物也很有兴趣,这可能是因为父亲是做生意的缘故吧。” 正好硅谷就在伯克利附近,大学与硅谷企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高秉强在学校教书之余受聘到一些公司担任顾问,在为别人提供咨询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下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关注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状况,内心一直有回国发展的想法。1993年,他应刚成立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教授邀请,出任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终于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 实际上回到香港后,高秉强就把致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他坦承:“我回来并不是为了做研究,因为在伯克利有一流的人才与尖端的技术,要想继续做研究我就留在美国了。之所以回来就是希望把我所学到的知识拿到中国来,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贡献一点力量。”1995年高秉强被任命为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任职期间他除了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外,还积极与内地大学及半导体业界开展广泛接触,帮助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2000年9月,高秉强做出了事业上另一项重要的决定,使自己完全从学术界投身到了产业界中:他与联想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吕谭平先生一道,成立了一家专门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为业务对象的风险投资公司——翱科集团,吕谭平自任主席兼执行总裁,高秉强则出任副主席兼策略总裁。 谈到这次创业,高秉强认为:“中国的芯片设计市场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现在进入这个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有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回来,虽然他们缺乏充足的资金,但他们可以带回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将来必定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积极的影响,想当初台湾集成电路的发展不也是主要归功于留学生的回归吗?” 那为什么没有自己去创办一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呢?他解释道:“做风险投资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参与到多家公司中去,我们不仅仅只是单纯投钱,而是还会提供各种附加值服务。这样我相当于去了十几家公司,比起只去一家公司成功率自然高了很多。”成立不到两年,翱科已向中国的三家初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投入了资金,总投资额约350万美元,另外还有几家正在评审过程中。 在中国做风险投资也使高秉强面对一项全新的挑战。美国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风险投资商较为成熟,初创企业也有一定的经验;而国内则不同,一些新兴公司连商业计划书都不会写,另外中国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也进一步延长了创投公司的资金回收周期。不过高秉强显然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表示:“确实在中国做这一行风险非常非常高,如果对所投资的领域不熟悉,那么赚钱的可能性相当低,但幸运的是我们对集成电路产业非常熟悉,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 兴趣是第一要素 尽管市场看好,在说起中国大陆地区IC设计业现状时高秉强也是感慨颇多,他说道:“内地IC设计业一年的全部收入还不如台湾一家中型设计公司的一半,所以内地设计企业还没有一个可以说是真正成功的。”他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其次技术水平落后,这样所提供的产品就只有一个价格优势,而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难免差强人意。 高秉强认为IC设计公司应该尽量接近客户,和整机厂商保持紧密的联系,而与晶圆代工厂的距离远近关系不是很大,不一定非要设在大的芯片制造厂周围;此外政府也应积极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如向他们提供开发平台、CAD工具等服务,使新兴设计企业迅速成长。他补充道:“中国IC设计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本地化、客户化(localization & customization),做中国客户需要的产品。根据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不应盲目追求设计最尖端的产品,在策略上可以采取用最好的技术打中低档用户的方法进行。”看来田忌赛马的计谋对中国IC设计企业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应对法宝。 从搞研究到搞投资,二者之间的跨度不可谓不大,而高秉强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里依然能够游刃有余,有什么秘诀呢?他认为转型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个人对事业的兴趣,另外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怕,相反应感到高兴,“因为你遇到的困难别人也会遇到,而你把它解决了就意味着你比竞争对手又领先了一步。” 高秉强对如何取得成功有一个颇为独到的建议,他说:“去找一个别人都觉得很难而自己又有兴趣、同时又能一步步解决其中各种困难的行业,这样你肯定能获得成功。” 作者: 张毓波、李明骏



关键词: 大学     教授     风险     投资家     高秉强     中国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