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国务院18号文件出台 威盛打造国内首家IC设计学院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国务院18号文件出台 威盛打造国内首家IC设计学院

菜鸟
2002-09-10 03:08:10     打赏
21世纪经济报道9月9日专稿(记者 郭开森)北京报道:“全国有50多所软件教育学院,为什么至今没有一所IC(集成电路)设计培训学院?”2002年8月26日,威盛电子学术总监孙伟,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国务院18号文件,说“国家关于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白纸黑字都写了。比起软件行业,集成电路行业的优惠还多了一页附加条款,应该说宽松多了。那为什么没有人去做?”   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了。在国务院18号文件出来以后,钱和政策似乎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能力去做。这里的“能力”,是指IC设计培训的外部条件。  软件人才教育与IC设计培训,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需要的教学人员和教学环境非常苛刻。光投资建立一个像样的试验室,动辄需要上千万人民币。如果说前者是“平民教育”,那把后者称为“贵族教育”一点都不过分。   2002年9月,威盛宣布,中国首家IC设计培训学院开始对外招生。由威盛主导,美国迈阿密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FIU)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师资和授予双硕士学位,一项打造中国人自己的IC设计人才的长远计划诞生了。   威盛的人才之痒 作为亚洲最大的IC设计公司,2001年的威盛率先喊出“中国芯”口号,积极部署“伽南计划”,力图在芯片业的各个细分市场里突围。   然而,进入2002年,里昂证券、高盛、所罗门美邦等投资银行,不约而同地调低了对威盛股票的预期。显然,芯片业中的平民英雄,处在一个不得不经历的调整期。与此同时,威盛还在应付来自英特尔、联发科技等企业的侵权官司。   “我们在经历太多的诉讼,”威盛电子市场总监郑永健说,“基础技术专利受保护的时间是20年,摩尔定律认为芯片处理速度每隔18个月就会翻倍。   这意味着,在芯片行业,要超越前人非常困难。”   芯片领域的争夺,是技术标准的争夺。而技术标准的争夺,本质上是人才的争夺。   “以往,威盛采取并购的方式,获得了一些核心技术的专利。虽然这种并购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我们也开始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因为即使买来的专利,也需要自己人传承下去!”郑永健在回忆威盛的发展历程时,特意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布局中国内地市场不到2年内的时间里,威盛电子由3个人的据点成长到目前全国近460人的规模,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苏州等城市都成立了研发或业务中心。郑永健表示,在未来的2年时间里,威盛电子计划在内地实现2000人研究队伍的规模。   每年春天,威盛都组织人进入各大高校,进行IC之旅巡回讲座。威盛希望,自己能够在中国内地找到完全本土化的IC设计人员。   “尽管全国高校中只有10多个微电子系,但威盛每年要招募几百人,每个人都必须在进入威盛以后培训半年以上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请注意,这期间威盛还必须为他们支付工资。”威盛学术总监孙伟说,这是威盛一年来秘密酝酿IC设计培训学院的初衷。   郑永健更是认为,威盛电子在实施技术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最大的挑战在于,目前内地IC设计人才市场的两大矛盾———高流动率与结构性的供需失衡。   内地人才市场上针对混合讯号设计、前端(systemlevel)设计、关键IP专利技术模块的开发以及韧体与软件开发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十分匮乏,并且,企业间还存在恶性的“挖角”现象,使得部分人才培训费用转换为了猎头支出,频繁的职务更动导致人才根基不深,成熟度不够。  >产业链之痛 威盛的问题,是一个行业性问题。   因为不仅是威盛,IC设计人才的缺乏,几乎是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强的标准化和资金密集程度把半导体产业分成了四个部分:设计、生产、组装和测试、销售。如果说,整个芯片产业是一架发动机,那么,IC设计人员,则是发动机中的燃油。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发动机没油可用。  据2001年12月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发布的消息,到2008年中国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而目前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只有不到4000名。   这和中国发展芯片产业的历史有关。   80年代末,中国学术界和决策层开始意识到CPU和集成电路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始分别设立相应的微电子试验室。国家863计划、星火计划等,划有专门的项目经费,用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经费有限、完全靠自主创新而缺乏交流等原因,这些研究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最近的“方舟1号”和“龙芯”,但与真正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制造仍有一定距离。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仍然习惯于把上生产线、盖芯片厂,作为发展芯片产业的首选。在国家“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中,先后形成了华虹、华晶、华越、南科、贝岭、先进、首钢日电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七大芯片制造企业。   2001年,是中国各地造芯的躁动之年。从深圳、上海到北京,到处都有生产线上马的消息传来。台湾芯片厂的西进,更是客观上为各地的造芯风潮推波助澜。   “不到2年,中国将出现半导体芯片制造过剩。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没有下订单的上游企业,代工肯定会死掉。台湾的台积电、联电因为多年的积累已经和上游的设计企业联系很紧密了,中国的代工工厂,也需要这种合作。”孙伟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指出,中国以前并没有集成电路这个产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浓厚的计划经济思维在起作用。而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导致的结果是,在研发与制造之间,出现了产业链脱节。“听说2010年,北京市要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这不是泡沫是什么?”   不拘一格降人才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集成电路行业产业链脱节的问题。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内地有能力在2010年成为全球半导体大国。与台湾依靠资本密集的制造业起家不同,中国内地将以芯片设计取胜。”   2001年下半年,科技部先后批准了上海、西安、无锡、北京、成都、杭州、深圳共7个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基地运作的基本模式是,“技术平台+孵化器+培训中心”。以北京基地为例,北京市政府花重金建立了国家级的试验室,通过按席位计时收费的方式向相关企业开放,此外,每年拨1亿人民币作为建设基金。基地将相关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合在一起,资源共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孵化IC设计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定位于IC设计的企业一共有三四百家,大多数是小作坊模式,每个企业中只有两三人掌握某方面芯片的专长。由于中国目前90%以上的芯片都依靠进口,因此,这些小公司只要在消费类芯片的某个部分做出了成绩,设计出的产品得到量产从而替换进口芯片,就可能获得高额利润。   在各地的IC设计产业基地中,会举办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如EDA技术学习等。但是,相对长期、正规的IC设计人才教育培训,国内还没有。   “威盛将首期投入500万左右,开展这次‘IC设计美中计算机双硕士学位项目’。这一项目同时也列入了北京市IC设计培训基地和信息产业部IC设计培训中心。”身为国际IEEE(国际电气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美国迈阿密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的孙伟,是这项教育计划的策划者和执行人。“在产业足够成熟之后,IC设计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将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中企业获胜的关键。”   据了解,这一培训项目首期计划招生约125人,面向全亚洲招生。学生必须通过GRE和托福考试以及全国高校硕士生统一的入学考试,学生在北京全脱产学习1年半,学费6万元人民币。   “由于采用全英文授课并且有足够的实习机会,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你不需要知道太多,只需要足够聪明。’”孙伟说,“威盛将为每名学生补贴4万人民币左右作为运营开支,这项费用预算属于威盛的市场开拓费用之中。”   威盛主导的IC设计培训,将作为一项长期计划举办下去,并通过吸引厂商赞助的办法,逐步达到收支平衡。   “IC设计人员培训,不会像软件学院一样形成风潮,因为这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的游戏。”孙伟说,“威盛及其关联企业,将在学生毕业以后招募其中大部分人。当然,我们的办学模式是开放的,也希望学生毕业后自己创业或者到其他企业中去。因为产业链的提升对于威盛这种龙头企业来说,没有坏处。” 责任编辑 Beyond 文章来源:zdnet



关键词: 国务院     18号     文件     出台     威盛     打造     国内首家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