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是指计算机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当出现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时,计算机停止现行程序的运行,转向对这些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的处理,处理结束后再返回现行程序的间断处,继续执行原程序。中断可以高效的提高CPU的利用效率和程序运行的效率。本章对中断的学习进行一下总结。
一、相关概念介绍
1、中断的相关概念
1) 异常
在处理器执行到由于编程失误而导致的错误指令(例如除数是0)的时候,或者在执行期间出现特殊情况(例如缺页),需要靠操作系统来处理的时候,处理器就会产生一个异常。对大部分处理器体系结构来说,处理异常和处理中断的方式基本是相同的,x86架构的CPU也是如此。异常与中断还是有些区别,异常的产生必须考虑与处理器时钟的同步。实际上,异常往往被称为同步中断。
2) 中断向量
中断向量代表的是中断源――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看作是中断或异常的类型。中断和异常的种类很多,比如说被0除是一种异常,缺页又是一种异常,网卡会产生中断,声卡也会产生中断,CPU如何区分它们呢?中断向量的概念就是由此引出的,其实它就是一个被送往CPU数据线的一个整数。CPU给每个IRQ分配了一个类型号,通过这个整数CPU来识别不同类型的中断。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寻问为什么还要弄个中断向量这么麻烦的东东?为什么不直接用IRQ0~IRQ15就完了?比如就让IRQ0为0,IRQ1为1……,这不是要简单得多么?其实这里体现了模块化设计规则,及节约规则。
3) 中断服务程序(ISR,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
在响应一个特定中断的时候,内核会执行一个函数,该函数叫做中断处理程序(interrupt handler)或中断服务程序(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ISR))。产生中断的每个设备都有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例如,由一个函数专门处理来自系统时钟的中断,而另外一个函数专门处理由键盘产生的中断。一般来说,中断服务程序要负责与硬件进行交互,告诉该设备中断已被接收。此外,还需要完成其他相关工作。比如说网络设备的中断服务程序除了要对硬件应答,还要把来自硬件的网络数据包拷贝到内存,对其进行处理后再交给合适的协议栈或应用程序。每个中断服务程序根据其要完成的任务,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一个设备的中断服务程序是它的设备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的一部分――设备驱动程序是用于对设备进行管理的内核代码。
2、ARM CPU的7种工作模式
1. 用户模式(USR): ARM处理器正常的程序执行状态。
2. 快速中断模式(FIQ):用于高效数据传输或通道处理。
3. 中断模式(IRQ): 用于通用的中断处理。
4. 管理模式(SVC): 操作系统使用的保护模式。
5. 数据访问终止模式(ABT):当数据或指令预取终止时进入该模式,可用于虚拟存储及存储保护。
6. 系统模式(SYS): 运行具有特权的操作系统的任务。
7. 未定义指令中终止模式(UND):当未定义的指令执行时进入该模式,可用于支持硬件协处理器的软件仿真。
以上七种工作模式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模式切换,或者发生各类中断、异常时CPU自动进入相应的模式。除了用户模式外,其它6种工作模式均为特权模式。大部分程序是运行在用户模式状态下的,进入特权模式是为了处理中断、异常或者是访问被保护的系统资源。
另外,ARM体系的CPU有以下两种状态:
ARM状态:此时CPU执行32的字对齐指令。
THUMB状态:此时处理器执行的是16位的半字对齐的指令。
CPU一上电就是处于ARM状态的,博客中的程序也是ARM状态的。
3、中断的处理过程
1) 中断控制器汇集各类外设发出的中断信号,然后告诉CPU。
2) CPU保存当前程序的运行环境,调用中断服务程序处理中断(在实例分中会讲到代码)。
3) 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通过读取中断控制器、外设的相关寄存器来识别这是个哪个中断,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清除中断:通过读写中断控制器和外设的相关寄存器来实现。
5) 中断返回:最后恢复被中断程序的运行环境,继续执行。
对于不同的CPU,中断处理的过程可能细节上略有不同,但这里要注意,有些初学者对中断返回有些误解,请大家记住:从哪里中断,返回到哪里。
4、FIQ和IRQ
为什么要有中断呢?那是因为外设的速度远远低于CPU的速度,如果让CPU一直等待外设的话,那么效率就低得可怜了,因此才会有中断的概念被引出,它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更好的、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那么IRQ是普通中断,FIQ是又是什么呢?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主要体现嵌套和原子性的概念。
也就是说,IRQ中断是可以嵌套的,即在执行一个IRQ服务程序的时候,更高级的中断可以打断它,从而执行一个新的中断。而FIQ是具有原子性的,是不可以被打断,直至完成整个F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