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推向市场后,根据反馈信息对产品进行改进调整、升级换代是必不可免的,这也涉及到程序部分的改动。但是,好程序也怕千回改,大凡写程序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就是宁可写程序,不愿改程序,原因如下:
1.写程序时,所有资源(IO口、RAM、ROM、堆栈、计数器、中断……等等)都是可用的,可以无拘束地使用;而改程序时,只能利用原先用剩下的资源。
2.写程序时,面向全局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而改程序时,是针对局部,为了避免影响其它部分功能,往往约束较大。
3.大多数人没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事先不规划,事后不整理,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待到需要改动时,由于当时一些思路已经忘记了,没有留下足够的注释和说明文档,就摸不着边了。
4.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程规范,如果原先的程序不是自己写的,那就更糟糕了。光看懂前任的程序就要耗费许多时间;而如果想较大面积地修改它,往往还不如自己重新写一个来得快些。
5.每次修改程序都是在原来程序的基础上打补丁,往往会为下一次的修改增加难度。最后,量变引起质变,活活把个好好的程序改烂掉了。
程序的改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伴随着硬件的改动。关于硬件的改动不是本贴的主题。不必作深入讨论。
程序如何才能经历岁月的考验,千锤百改,依然生机勃勃。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
1.程序应该模块化,便于拆卸或增加。(这已经不算是新鲜观点了)。
2.使用RAM或IO,必须先定义再使用,避免直接引用。将来需要调整时,只要修改定义部分就好了。
3.相同或类似的程序段应该用子程序来实现,如果受堆栈等资源局限,不能使用子程序,则应该用宏来实现,这样以后需要改时,只要改一“点”,无须改一“片”。
4.写程序要有足够的注释、说明文档、流程图、原理图。便于以后能够快速勾起往日的回忆……
5.每次修改程序,应该同步更新相关的注释、说明文档、流程图、原理图。免得下次再改时对不上号。
6.应该详细记录每次程序修改的细节,形成一份历史记录。(强烈推荐这一点)
7.每次改动后的版本都应该保留。而不应该覆盖原始文件。
8.所有的设计方案应该妥善归类存档备份,有条件最好刻成光盘。避免日久年长因病毒或硬盘损坏而丢失。
我想,“能够经得起千回改”是“好程序”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有奖活动 | |
---|---|
【有奖活动】分享技术经验,兑换京东卡 | |
话不多说,快进群! | |
请大声喊出:我要开发板! | |
【有奖活动】EEPW网站征稿正在进行时,欢迎踊跃投稿啦 | |
奖!发布技术笔记,技术评测贴换取您心仪的礼品 | |
打赏了!打赏了!打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