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毫米波相控阵 -- 之二
相控阵(Phased Array)技术是控制阵列天线各单元的相位、幅度,来形成对信号空间波束控制的技术。
相控阵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发明的相控阵天线技术,并最早在军用雷达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民用电磁波频率的不断提高,相控阵技术在民用技术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相控阵技术中,有两个重要的技术概念,分别是“相控”和“阵”。以下分别就这两个概念进行讨论。
“阵”的引入:实现定向收发
在天线“阵”被发明之前,电磁波的辐射通常被认为是向外接近全向辐射的:****信号能量以接近球面的方式向外扩散。根据能量守恒,****距离越远,球面半径越大,单位面积得到的能量越小。当能量小到一定程度,接收机将无法接收到有用信号。这就是空间传输中“路径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可以用增大接收面积来接收更多的能量,很多球面天线就是采用这样的原理,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球面面积大,并且球面始终需要对准****源,不适用于****、接收快速运用的场景。
图:(a)全向辐射的电磁波,(b)增大天线面积来接收更多信号
于是,天线“阵”就被发明了出来。
天线阵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1850年6月6日-1918年4月20日)于1905年所发明的。布劳恩是阴极射线管的发明者,同时也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先驱者。1909年,因为在无线电报技术中的贡献,布劳恩与马可尼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获得诺贝尔奖时,布劳恩表示:“我心之所往的,就是将电磁波只向一个方向传播” 。只向一个方向传输的电磁波可以避免无谓的损耗,并且单方向的传输能量更强,传播距离也更远。
布劳恩设计的天线阵系统包含3根垂直单极天线,分别放置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两两相距1/4波长。通过控制输入信号的相位,就可以实现三根天线发出的信号在三个方向上的叠加情况,从而实现天线向三个方向的分别定向****。
图:1905年布劳恩发布的天线阵系统,及其远场辐射图
天线阵技术被发明后,受到了军方极大的关注。其定向****接收、不需要物理转向调节、传播距离远等特性非常适用于军用雷达领域。于是在1920年左右,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始研究将天线阵应用于军事雷达中。在1941年,美方将天线阵雷达SCR-270系统部署于珍珠港,该系统包含由32根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虽然这个雷达系统并没有阻止住日本的攻击,但天线阵雷达的可行性得到了完整验证。在现代军用系统中,相控阵系统已经得到的广泛应用。
图:(a)美军1941年在珍珠港部署的SCR-270天线阵雷达系统
(b) 俄罗斯米格-35战斗机装备的甲虫-AE相控阵雷达系统
“相控”技术:控制瞄准方向
天线阵的引入为电磁波的定向收发提供基础,但实现方向的控制与扫描,还需要引入“相位控制”技术,也就是“相控”。
以接收信号时举例,但天线阵系统进行信号接收时,由于进入各天线的信号经过的传输路径不同,如果直接相加,并不能实现信号的完美加和。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各路信号进行移相对齐后,再叠加起来。这个移相对齐的过程,就称为“相控”。通过控制不同通路间的相位关系,就可以接收不同位置发出来的电磁波信号。
图:接收通路中的相位控制
在****信号时也是一样,通过对输入信号的相位设计,可以控制输出信号在哪个方向进行叠加。如此,如果需要变换****角度时,只需要改变各信号的相位差。这样就建立起信号****角度与相位之间的联系。
为简单描述,以两天线组织的阵列分析如下图所示,当两天线发出的信号之间相位无偏移时,两天线发出的信号在中间对称处叠加,而在其他位置抵消,信号集中于垂直方向****;当两天线信号有相位差时,以天线1的相位延迟大于天线2为例,天线2发出的信号超前于天线1,此时叠加方向向左倾斜。通过控制天线1与天线2之间的相位差,即对****信号的波束方向进行控制。因为这种技术像是在对波束形状进行赋形,所以也被称为“波束赋形(Beam forming)”技术。
图:通过两天线间信号相位差,对****波束形状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