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芯”霸王谁与争锋?

共1条 1/1 1 跳转至

“芯”霸王谁与争锋?

菜鸟
2002-12-12 22:01:18     打赏
抢先登陆的张汝京正迅速建立自己的芯片帝国,被誉为台湾芯片业第三号人物的他,希望能在大陆芯片业实现独霸梦想。现在,台湾的芯片大佬们已经跟上,先发的张汝京能否继续领跑?   西进先锋初建帝国   轻掩黄浦江,朝东望去,浦东新区正展现着它与众不同的生气,这里正成为中国芯片制造业的重镇。中芯国际、上海华虹NEC、宏力半导体、上海先进、上海贝岭等国内主要芯片代工厂都云集于此。“我们的人手一直在增加,机器设备不断在搬进厂房内。”在上海浦东以南15公里处张江路18号的中芯国际行政大楼里,中芯国际公关部经理黄贵美说。   三座工厂与这幢行政大楼紧紧相连。一年之间,这家公司的员工数量暴增了10倍——从2001年9月的300名员工增至现在的3000余人。   三座工厂目前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订单。在中芯国际的远景规划里,至少会有9座工厂。“我们在张江有65万平方米土地,盖6座工厂绰绰有余。”黄贵美说。只等市场一起来,蓝图马上就可变为现实,盖厂房、上设备,开始生产。这个拥有众多工厂的芯片代工帝国已经初显身影。   今年9月,中芯国际在北京亦庄开发区的工厂又开始打桩了,一条8英寸0.18微米以及一条12英寸0.13微米的芯片生产线将在这里建成,而目前国内主流的芯片制造技术仍是0.25-0.33微米、6英寸以下的芯片。   中芯国际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产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   现在,由张汝京一手缔造的中芯国际每月能制造出2.7万片合格的芯片,而且正以每月增加2000片的速度增长。   到2004年,中芯国际每月满载产能将达到8.5万片。   50多岁的张汝京是这家公司的总裁,他希望在大陆书写自己的传奇。他已经创造了历史:2001年9月投产的中芯国际使大陆拥有了第一座0.25微米线宽以下制程技术的8英寸晶圆代工厂。   来自台湾、并拥有20多年芯片从业经验的他在台湾芯片业以建厂高手著称,被誉为台湾芯片代工业的“第三号人物”。(前两位是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和联电的董事长曹兴诚)和张忠谋一样,他也曾在德州仪器任职。在德州仪器任职期间及回到台湾后,他一共盖过近20座芯片工厂。   2000年1月,筹建了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任总经理的张汝京正在外地觅址建新厂之际,世大总部背着张,以远超市场价的50亿美元作价,接受了被台积电收购。感到被“出卖”的张汝京遂离开台湾到上海开始另立门户创业。   拿着美国护照、大半融资来自美国的张汝京宣称中芯国际并非一家台湾企业,因而不受台湾当局禁止台湾8英寸芯片代工厂赴大陆办厂政策的限制。现在,他已经走在大多数台湾企业的前面。台湾的禁令延缓了台湾芯片巨头们在大陆设厂的步伐,这有可能帮助张汝京实现在大陆一人独大、做“张忠谋第二”的梦想。   现在,张汝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芯片代工业真正的大佬们也已经踏上大陆的土地。   今年9月份禁令解除后,台积电、联电在大陆的工厂就开始打桩建设。联电除苏州的工厂已经开始施工外,在上海还打算与贝岭半导体合建一家8英寸生产厂。11月初,在上海松江,记者在台积电新工厂建设基地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施工车正在忙碌地进进出出。业内人士所知的是,台积电初期计划投资11亿美元,建成一条8英寸0.25微米芯片生产线,而它更进一步的打算是,在8年内投资100亿美元。   创造了芯片代工这种产业模式的台积电在台湾芯片强人张忠谋的领导下,占领了全球芯片市场60%的份额,第二名联电则占据了25%,二者相加垄断了80%以上的市场。   与中芯国际一路之隔的宏力半导体也来自台湾,这家由台塑集团少东家王文洋投资的芯片代工厂也正如火如荼动工中。它宣称的投资额将达60亿美元,初始投资为12亿美元建成一座月产3万片的8英寸芯片生产线。   与中芯国际相比,这些芯片巨头们在技术、人才、资金、客户资源以及管理芯片工厂等方面更具优势。   超越台积电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中芯国际副总裁谢志峰极力淡化台积电、联电登陆的威胁:“中国市场很大,不是两三家做得过来的,要10家、20家才够。”   的确,在全球芯片业处于20年来的低谷时,中国市场成为唯一的亮点。中国生产的电视机数量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都要多,家电产品、通信、数字用品等领域的芯片需求正快速增长。来自电信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0多年来,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保持着每年35%的复合增长率。《国际电子商情》预测,今年中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将达186亿美元,即269亿块晶片。   目前国内的芯片制造远未满足需求。从金额来看,目前国内生产的集成电路只占总需求的2%,从数量来看,该比例为8%。   在一定时期内,中芯国际在技术上的确更占优势。目前中芯国际的主流产品是0.18微米芯片,它们甚至已经掌握了0.13微米技术。   虽然0.13微米技术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属于美国出口限制范围,但神通广大的中芯国际却获得了批准。“我们现在拥有可以做0.13微米技术的设备。”对于原因,谢志峰只是模糊地解释,中芯国际是一家由美国投资的公司。   计划从2003年9月投产的台积电松江工厂由于受台湾政策限制,用的是从台湾运过来的旧机器,生产的是0.25微米线宽技术的8英寸晶圆。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台积电以几十年的深厚技术积累,非成立才2年的中芯国际可比。就技术的先进程度而言,台积电的0.09微米技术也已在台湾投入量产,远远超过中芯国际掌握的0.18微米技术。另外,中芯国际的技术主要来自于其他企业的转让,而非自主研发。中芯国际的自主研发实力尚未得到验证。   凭着20多年历练成的业界人脉,张汝京将包括原英特尔研发部总监杨士宁、原美国最大的存储器企业美光集团技术总监李若加在内的一大批芯片界精英网至麾下,分管研发项目及工厂运营。此外,中芯国际广泛地建立起自己的技术联盟。去年年底,它们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双方在技术和客户资源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交换。0.18微米技术就是特许半导体的技术转让。   谢志峰说:“我们的研发力量即使不说比台积电更强,至少也是同样强大的。”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承认:“台积电在祖国大陆投资的8英寸晶圆厂预期明年底才开工,这在进度上已经明显比竞争对手慢两年半,这是相当麻烦的差距。”   对于芯片代工业来说,“有经验的人总是不够,总是在找人。”为了招到足够的有经验的人士,中芯国际不得不加大成本从国外及台湾地区招人,目前公司800多名员工属于来自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移民”,占公司总人数的1/3,为此张汝京不仅在厂区附近修建了庞大的生活园区,还为员工子女兴建了一所双语学校。   即便如此,不足一年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新手”还是占公司总人数的一半,达1500余人。“现在我们是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新手们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学习、培训。”谢志峰说。   台积电登陆对中芯国际的威胁不仅在市场争夺层面,也在人才层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张忠谋曾表示,台积电在上海的工厂建成后,要将从台积电流失到中芯国际的人重新招回。   台湾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产业研究所副执行长罗怀家指出,低效管理导致的低生产力,是大陆芯片代工厂的主要问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盖好工厂张汝京已经充分展示了他的运营能力,而张忠谋曾挑衅地表示,盖工厂与运营工厂是两码事。   低调的张汝京不敢懈怠,他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一心扑在公司管理上。接近他的人说,“他的时间是以15分钟为单位安排的,每天工作到夜里10点才回家。”在中芯国际员工心里,张是一位“家长”,他经常到生活园区的员工家里串门。   让服务成为杀手锏   对于中芯国际而言,提供比台积电这样的大企业更周到、更体贴的服务是它赢得客户的杀手锏。虽然国内制造的芯片从数量上说远未满足需求,但国内半导体生产线上的产品80%出口;而国内半导体的市场需求80%却依靠进口。   电子产品制造业和芯片设计业的低水平,使低端芯片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公司总经理李乃义说,在中国每年150余亿美元的芯片需求里,84%以上是对0.35微米以上的中低端技术的需求。“DVD、音响、数字电视等消费电子以及IC卡类产品对芯片的需求量最大,而0.5、0.6微米的技术在这些应用方面就足够了。”   上海交大创奇芯片设计公司总经理陈进考察国内一些著名家电厂商时,发现他们连升级电路板的技术都不会,更谈不上采购芯片,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国内市场0.18微米以下的技术变为主流需求,起码是10年以后。”而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国内70%的芯片生产线是由外资推动的,国内代工厂生产的芯片绝大部分流入外方投资者的全球供应链,而不是供应国内市场。   目前,中芯国际每月生产的2.7万片芯片,其中80%出口国际市场。   谢志峰称,在国际市场,中芯国际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客户资源,与包括东芝、富士通在内的10余家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困难时我们会互相扶持”,他说。   中芯国际目前的产能利用率达90%以上,客户订单一直排到年终。但这些订单大多来自国外,而且大多通过张汝京本人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人脉关系得到。上海一位熟悉中芯国际的业内人士称: “国际上的订单大多是台积电吃剩的,老客户大约占了2/3。”培育国内市场的新客户显得更迫切。   谢志峰也承认:“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里,10家中如果有一两家用到0.18微米技术就不错。”   由于绝大部分市场面向国际,全球芯片市场下滑也影响到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大陆半导体业已经到了20年来最不景气的时候。”宏力半导体总裁王文洋去年在一个公共场所这样认为。生产存储芯片的上海华虹NEC去年就亏损了7亿元人民币。   对于大多数芯片代工厂来说,如何将国内需求变为有效的订单变得越来越迫切。他们的难处在于,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并不能提供足够订单来支持生产线的良性运转。   曾经在硅谷芯片设计公司任职的陈进说,芯片设计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这是国内芯片市场的瓶颈。本土芯片设计企业规模小、数量小、设计能力太弱,能够设计0.18微米以下产品的企业微乎其微;而外资或者海归派创办的芯片设计公司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国内低端市场,它们的设计也很难符合需求。   把国内市场作为未来目标的中芯国际表现得更为进取。   当一些小型芯片设计公司到台积电这样的大厂为自己新设计的产品进行流片(为了验证功能而进行的小规模试制造)时,希望对方专门为它的产品开发一项工艺技术的愿望多半会落空,台积电更倾向于让这些小公司从现成的技术中挑一种。   而中芯国际对小客户则显得更有耐心。谢志峰表示,如果客户本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即使订单少,一般也会满足专门为其产品设计一项技术的要求。中芯国际还会专门采取一些措施来为小客户提供方便,比如让20家小企业一起来进行某项试验以减少每家小企业的支出。   中芯国际正在积极帮助和培育有潜力的芯片设计公司,这是一个长期收益的投资。谢志峰充满信心:“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芯片设计公司主要还是会考虑在国内找代工厂,这样不仅能享受到更周到的服务,而且还不必支付外汇——台积电不会接受人民币,而我们会。”   国内大部分设计公司还不能抛出百万级订单,而那些有大订单的设计公司则不敢冒险地把订单交给中芯国际,他们对于中芯国际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心存疑虑。一位知情者称,中芯国际目前的单子主要集中在内存芯片上,“但真正考验技术的是逻辑电路,内存芯片每一个都是一样的,逻辑电路则每个电路都不一样,对工艺精确度的要求高得多。”   一位上海芯片设计企业的创办者表示:“可以到中芯国际流片,但真正要量产时,还是会考虑台积电。”   在陈进看来,如果没有建立一批稳定忠诚的客户,等台积电投产后,大量客户必然流失到台积电。   “中芯国际的机会就是现在。”2年前从美国归来,创办了交大创奇芯片设计公司的陈进认为,在2003年9月台积电投产之前的时间,是中芯国际及其它一些8英寸代工厂建立并稳固自己的客户资源的机会。



关键词: 霸王     争锋     张汝京     芯片     台湾     大陆     已经     中芯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