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来,关于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的评选结果,成为产业内外的热门话题。翻看网上的评论和专题,文章调子是一片沉重。也难怪,横竖都让人揪着心:横着比,百强的利润总额全部加起来才抵得上人家一个安捷伦,什么研发投入、创新能力、人均财富等等一干指标,差不多都是美日等国先进企业的零头;竖着比,百强企业2005全年利润总额237亿元,同比减少29%,平均利润率仅为2.5%,下降到五年来的最低点。怎么看,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像是一个大块头的胖子,体积大,胃口好,看着也挺壮,可一和人家交起手来,就发现力气不够,武艺不精,脑子不灵,于是最赚钱的买卖都给人家抢走了,自己只能打打下手,卖卖苦力,挣份活命的零碎钱。
可是,究竟怎么减肥、怎么健身,才能让胖子变精干、跑堂的成老板呢?寻找答案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些专家、顾问或者资深人士的总结和归纳——那些三年不变、永远正确的归纳可以适用所有产业和一切发展中国家,不断告诫企业家们要“舍得投入、重视科研、加强管理、珍惜人才”。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产业的利润率已经被压榨至此却依然可以挣扎不死、生机不断,那么,中国电子企业顽强的生命力绝对不可小视,而我们的企业家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机智。
这就是为什么还要说到闪联的原因。这个由联想、TCL、康佳、海信等国内中坚电子信息企业主导的
回想4年前,当闪联最初以“民族产业联盟”的形式高调诞生时,人们的反应是“其勇可嘉,其果难料”;现在我们发现,闪联不仅一直有意淡化自己与其他数字家庭标准的竞争关系,弱化自己“made in china”的概念,还积极拉拢台、日、韩、美等所有可能的产业链伙伴,力争搭建一个由中外科研机构、网络运营商、软件中间件、芯片、终端制造商以及多媒体内容提供商的完整产业生态。就在刚刚过去的
有句时髦的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服务,四流企业卖产品。实际上,标准、技术、服务和产品从来就不是彼此孤立的四个闭环,真正优秀的企业必然在这四个方面都同样出众。尤其当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明显“技”不如人的时候,团结产业链的上下游伙伴,让四要素水乳交融,弟兄们取长补短,携手发掘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就成了一个最好的策略。因此,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所有电子信息企业的命门所在,否则,在这一层面处于绝对落后地位的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就只能永远做一个可悲的胖子。毕竟,在最短时间内赢得最多用户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而最先能够抢占市场的产品,才是最赚钱的产品。既然经验告诉我们,尖端核心技术永远属于最有钱的公司,那么我们先得学会挣一份巧钱。
闪联正在试图让二流、三流甚至四流的企业也能借助标准之力立足,不管前路曲折与否,这种务实的尝试,足够让我们对中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有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