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综合技术 » 银领革命——迎接个人创业家时代

共1条 1/1 1 跳转至

银领革命——迎接个人创业家时代

菜鸟
2002-12-04 21:04:22     打赏
在台湾,失业人口维持50万以上,恶化的阴影持续存在,一项刚出炉的人力就业调查指出,中年白领将是下一波失业潮的祭品。10月份无预警的美西封港,造成亚太地区出货大乱,台湾的经济成长率很可能由3.5%再往下调;一旦布什政府下令攻打伊拉克,却又无法速战速决,势必会为受创中的全球景气投下更大变量。 这可能也是最好的时代,变化不断追赶过计画。新奇的工作机会,不断从过去难以想象的领域冒出来。 一位在美系投资银行工作5年、今年32岁的专业经理人,在公司新一波精简人事中,带着700万工作奖金离职,并很快在国内银行找到工作,因为金控公司急需他这种做过投资、购并以及拥有两岸三地经验的专才。 尽管全球个人计算机业今年仅成长5%,但多种需求强劲的软件技术(比方J2EE,一种用来开发手机软件的技术),由于市场上会的人太少,价码几乎有行无市。「一遇到这种人,再贵也先签下来,他们太抢手了,」前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部经理陈昭霖指出。前进国际的主要业务是开发软件系统,但也依客户需要提供信息人力派遣服务,到客户那边去上班。 高学历不再是知识工作者的保证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投资银行家或软件工程师,但是这种具有高度市场价值能力的背后,标示了什么样的时代意义?有哪些原则可以被归纳,以致于学习? 趋势专家大前研一观察,知识工作者不再是一体适用的概念,最起码可分为知识蓝领(工作内容是完成例行事务)和知识白领(工作内容是创造新价值),两者差距正愈拉愈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也指出,属于例行处理信息的白领工作者,工作内容将会逐渐被信息科技取代,薪资及工作保障都面临威胁,但是具有市场所需能力的知识工作者,「未来将会非常、非常昂贵。」 坏消息是,高学历不再是知识工作者的保证。当台北市捷运局出现第一位硕士驾驶员(报载月薪2万8),被媒体拿来大做文章,以及这一阵子许多大学生参加垃圾车司机招考,高学历等同知识工作的迷思,已经打破。 「知识工作者看重的不再是学历,而是能力,」思科科学院院士(Cisco Fellow)贝克(Fred Baker)接受《数字时代双周》访问时指出。思科是全球知名科技公司,贝克所担任的院士角色,等于是公司的科技方向掌舵者,决定公司内许多硕、博士人才的研发领域。还不到50岁的贝克,只有高中学历(大学中辍未念完),却凭着自修和动手做,对技术有独到见解,成为思科执行长钱伯斯(John Chambers)最倚重的幕僚。 扩大来看,微软的盖兹(Bill Gates)、甲骨文的艾利森(Larry Ellison)、苹果的贾伯斯(Steve Jobs)和戴尔计算机的戴尔(Michael Dell)这4位科技业知名人物,也都没有念完大学。 并非学历无用,而是知识工作者必须找对方法,来变现自己的价值,而学历和这件事的关系愈来愈低,关键在于工作内容。 原有的组织被重新定义 以往,这件事大抵透过创业形成一个组织,满足市场上的某种需求,而得以实现价值(如上述四位创业家)。你如果没有勇气创业,最好有运气跟对创业家(盖兹创办微软成功,造就全球最多千万美金富豪)。而现在,拜信息流通成本愈来愈低所赐,组织愈来愈无形,边界愈来愈不明显,知识工作者要能自成一个组织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组成临时团队。 举例而言,过去16年,半导体产业由垂直整合走向水平分工,从前端芯片设计、晶圆加工、到后端的封装和测试等工作,各自独立成一块产业。借用杜拉克的概念,是因为产业内「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快速降低,透明的信息流通在上下游客户间,让原本集中在同一家公司的工作,变成好几家公司共同完成,原有组织被重新定义。 在这个趋势之下,光是芯片设计业又继续分解成好几块,有提供设计软件的公司、发展硅智财权的公司以及设计芯片的公司,规模愈来愈小,互相合作,彼此成为对方的外包商。台湾的芯片设计公司将近300家,许多从业人员先前都待过晶圆厂或其它芯片设计公司,当产业分工日益细密,4、5个朋友出来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故事,已是稀松平常。 同样的变化,正发生在联机游戏产业。这个不到5岁的年轻产业,已分工为设计软件的公司、开发游戏平台(让新游戏像积木一样,可以一个一个放上来)的公司和管理联机流量的公司。今年7月刚成立的「游戏工厂」(设计游戏软件)、位于硅谷的Zona(开发游戏平台)和「游戏橘子」(管理上线流量)这三家公司的关系就是如此。 再下一步,会有专门写游戏剧本的公司(或个人)、设计人物造型的公司(或个人)、测试新游戏好不好玩和抓臭虫(debug)的公司(或个人)。「台湾目前游戏产业很热,但各种人才还是很缺,」游戏工厂总经理蒋孝柔指出。蒋孝柔原本在Zona服务,Zona与游戏橘子决定共同投资成立设计游戏工厂时,她负责筹划新公司,角色也从雇员变成创业家。 既是员工也是老板 知识工作者不一定要是创业家,但是在心态和能力上必须做好准备。在保险业、房屋中介业和汽车业的业务员,早就用这样的方式工作,既是员工也是老板,而清洁保养品业沿用多年的「项目经理」模式,也是一样。「组织和工作者的关系,已愈来愈像客户和外包商的关系,」杜拉克强调。 他观察,数万人的那种大组织已经式微,科层式组织的「命令-控制」(command control)指挥系统,将不敌由许多小单位藉由紧密信息流通所形成的团队,每个单位都能独立作业(能定义问题、协调分工、搜集资源),而不需依附某个大组织下听候命令行动;组织必须具备更大的弹性,打破过去因为功能设置部门(比如会计、生产、行销、行政)的僵化制度,所以组织的寿命会缩短(依任务编组,任务结束就解散),连带企业的寿命也会缩短,以反应变化剧烈的现实。 公司提供的空间不足 因此,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也会改变,因为一家企业存在的时间,很可能低于员工一生的工作时间,代表工作者平均得换好几家公司。也就是说,企业不可能再保障终生雇用(想想当年做出此承诺的日本商社,如今的窘况),而知识工作者的价值变现,也不局限在一家公司中,而是可以面对好几个组织,扩大了价值变现的空间。 人力派遣业就是一个例子。台湾前500大企业中,多有使用外包人力的经验,处理公关、行政或信息系统。以当红的信息人力派遣业而言,它能吸引许多优秀软件人才加入,是因为这些人待在一般企业,大抵做的是例行的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公司里头偶尔才有一、两个大案子进行。因此,他们能拿的待遇也有限,这并非他们能力不足,而是公司提供的空间不足。 加入人力派遣公司后,公司为了求取最大利益,会极力去争取难度高、利润高的案子,一个结束再换一个,这些人才等于不断在做大案子,虽然压力大,但成长和所得也跟着增加。「我常说服他们,做这一行就像做业务,收入可以成长很快,就看你的本事,」陈昭霖说。 累积足够经验后,甚至有可能从个别的软件工程师,成为一个项目经理,去规划整个案子的架构和经费,收入更是三级跳。「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带,项目可以赚一亿,差的项目经理让你赔一亿,差别太大,」陈昭霖拒绝透露薪资细节,仅表示赚原本工作的好几倍是有机会的。 更专注发展核心业务 对客户来说,他们在需要帮忙时,得到专业人力协助,案子结束后,这些人力也依约离开,从聘雇到结束雇佣关系,公司都不需出面(只需告诉人力派遣公司需求和价格,其它都由派遣公司处理,自己不会有劳资纠纷)。 也由于人力派遣公司解决客户的人力需求和聘雇这两个问题,让客户可以更专心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也因此成为最近几年成长最快的行业,光是美国就超过7万家人力派遣公司,每天送出250万名人力,愈是不景气,短期人力需求的市场愈好。 人力派遣业的兴盛,代表人力资源这个部门,以及原本组织自行培养专业工作者的任务,被水平分工出去成为新的产业,回过头形成组织、人力派遣公司和外包人力的三赢。而留在组织内尚未外包的工作,执行这些工作的人,必须证明他们能做得比外面更好,否则这部份工作迟早会外包。 企业规模变小、生存时间变短、更多工作外包,是正在发展的潮流,造成许多企业无力维持原有聘雇名额,导致失业。我们习惯认为生涯就是一份(或几份)工作,靠的是长期待在一个企业中实现,但新的潮流淹没了行之有年的想法。信息科技促成组织与知识工作者的新结构,当下的不景气则催化了反应速度。每一次时代产生大转折,都带来痛苦与希望,端视你看到了那一面。 专家观点:SOHO协会秘书长张庭庭 不只是SOHO,Me Inc.是一种工作态度 「Me Inc.」,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主张,也可以称之为「工作独立宣言」。你不一定要出来创业,或是变成SOHO,就算你在企业里上班,都应该具备自己就是老板的意识。 采访‧撰文= 卢谕纬 我自己也个SOHO工作者,这几年下来,观察到几个变化,过去的SOHO族,集中在30到40岁,有些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但近一年来,SOHO的年龄结构有明显的变化,从在校学生到40岁以上的工作者,各年龄层很平均。而且过去的SOHO族,多半是被认为异类、非主流的特殊艺术分子,现在有不少所谓的上班族,也开始蠢蠢欲动,想拥有自己事业的趋势,变成工作者普遍的现象,上班族跟SOHO族,或是白领创业vs.蓝领创业的界线愈来愈不明显,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目前在台湾所谓的SOHO族,至少有100万人。 另外一个现象是,以前SOHO族只要有专一技能,就可以活得很好,可是现在必须具备更多能力。以我自己为例,之前我去承包政府的职业训练案,他就要求我还要顺便办记者会,甚至帮忙找一些企业资源赞助,独立工作需要的条件不外乎专业、资金、人脉以及性格,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全才的能力,如果自己没办法,那就要具备形成虚拟网络的能力,以多人的力量打团体战。 最近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叫「Me Inc.」,有人就问我到底跟SOHO有什么差异,我觉得「Me Inc.」是一种态度、一种主张,可以称之为「工作独立宣言」,你未必一定要出来创业,或是变成SOHO,而是就算在企业里上班,也应该具有自己就是老板的意识,这是个组织无情的时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的变化是什么,可以掌握的就是自己,所以在工作中就要随时准备。 准备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所谓的成本意识,试着用老板的角度想一想,钱可以从哪里来?应该怎么用?很多人平时没想过这点,一旦独立,才知道钱这件事有多麻烦;然后,你要开始培养时间感,让自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最多的事,这样才能创造效益;第三件事就是试着做决策分析,回头想想,老板交派任务背后,到底想了哪些事?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不要拒绝接触其它领域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会需要到这样的能力。 一旦真的决定独立,就必须先想清楚自己要设定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点想清楚,才不会为了生活盲目接案,专业口碑也才能逐步累积。 只有做好独立的准备,在这样失业率不断上升的时刻,你才会有失业免疫力,就算创业,也才会有竞争力。 专家观点:政大劳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约 从不平等的劳雇关系,转为互利的伙伴型态 未来企业与工作者的关系,已经不适合用「劳资」或「劳雇」来形容,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建立起一种彼此互利的「伙伴」关系? 采访‧撰文= 卢谕纬 跟其它国家相比,台湾的失业率并没有特别高,各国同样都面临蓝领工作机会减少,白领阶级优势消失的问题。 一般所谓蓝领,指的是具有劳动技术力的员工,而白领,多半是指手提公文包,管理工厂或公司业务的专业人士。以前科技不发达,企业必须安排人力在固定的场所工作,加上人本身社会群居的需求,组织自然会变得庞大,而工作者要工作,也只有选择进入组织一途。但是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特别是信息科技的出现,自动化、信息化的结果,使得制造部门缩减,服务部门增长,必然造成生产劳动力过剩,一旦劳动力过剩,原来管理蓝领的白领阶级,从管人变成管机器,工作型态自然受到影响,白领不会消失,但数量及优势不再像以前一样。 另一个影响工作型态变迁的原因,则在于国家政策的态度,从学理上,最好的劳资关系是双方根据我可提供的劳务价值,以及资方能付给的酬劳,协商出一个彼此满意的关系,政府只有在双方无法协调,并引发社会动荡时,才适合介入,比方说最近美西封港的事件。 但由于过去劳资双方所握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所以政府多半会基于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的概念,介入许多社会活动中,扮演指导者、甚至是仲裁者的角色。比如劳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政府会订定所谓的劳基法,来规定基本工时、最低薪资等等,这的确照顾了劳工的权益,却也加重企业经营上的负担。前阵子争议的健保费,在政府眼中,一个人不过区区40元,但如果今天是100人的企业,每月就要多支付4000元的经营成本,数字也许不大,却会让企业重新考量人力资源的安排,更别说是工时的缩减、退休金的提拨,因此企业会开始选择外包派遣的方式,减少长雇型的企业员工数量,来规避这些劳动法规所造成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流通程度的提升,产业走向专业分工,劳方的地位不完全像以往那样弱势,企业有选择工作者的权力,同样地,工作者也有选择企业的考量,现在不就有愈来愈多的企业感叹员工没有忠诚度?所以未来企业与工作者的关系,已经不适合用「劳资」或「劳雇」来形容,而是如何建立起一种彼此互利的「伙伴」关系。 然而,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我也担心社会福利是否能因应这样工作型态的改变,以前很多福利责任是在企业身上,一旦所谓自雇型工作者愈来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要从更大的社会成本来思考这件事,比如说国民年金或社会保险的设计。 另外,人还是不可避免地有社会互动需求,当人从组织中解放出来,如何有足够质量的支持团体或是支持环境,让这些自雇型工作者可以保持一定的社会互动频率 ,也会是新衍生出的社会议题。 来自:数字时代



关键词: 银领     革命     迎接     个人     创业家     时代     人力     工作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