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 论坛首页 » 休闲专区 » 我爱生活 » [转]网络舆论的双重性格

共3条 1/1 1 跳转至

[转]网络舆论的双重性格

工程师
2008-06-27 15:29:22     打赏
近年来,关于网络“人肉搜索”的新闻不断曝光: 2006年2月,“虐猫事件”——人肉搜索的标志性事件,6天内虐猫视频中的三个嫌疑人被锁定,第一次彰显了网络调查的能力,首次开始严重影响到“被通缉者”的工作生活。2006年4月,“铜须门事件”——网友调查到铜须的身份,将他的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学校电话以及照片公布,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一场网络事件,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讨伐。

2007年4月,“钱军打人事件”——几小时内,殴打老人者钱军和其妻子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孩子上学的学校全部曝光,网民试图通过网络引导派出所惩治钱军。

2007年底,“华南虎事件”——大部分网民开始理性地参与讨论,意见和观点主要基于摄影、生物、常识等不同角度的技术分析,体现出追求真相的愿望。

2007年12月27日,“‘很黄很暴力’事件”——13岁的北京小学生张殊凡就因为说了这句话,其视频、图片、信息、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 更有甚者将张殊凡的出生年月、出生医院、所在学校、平时成绩等一一公布在网上。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孩子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的反思。

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人肉搜索案例更是集中出现:一件是“揪出李冬梅”们,无数网友整理出借“爱心捐助”借机骗钱的捐款帐号和户主,帮助公安 机关破案;一件是因不能玩游戏而辱骂灾区人民的沈阳女网友个人信息被披露,警方根据这些信息传讯了这位女网友;还有一件是四川省卫生厅公务员殴打志愿者, 网友们不依不饶,最终迫使打人者道歉;重庆某学院旅游系大三学生Die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感受地震,很舒坦”之类言论,触犯众怒,其学校、通讯地址等被 一一公布,被迫休学。

……

无孔不入的“网络通缉令”

“人肉搜索”是“猫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与谷歌、百度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人肉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它仍然是 一种针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抛出的问题,最终寻找出最佳答案的搜索机制,但这个术语中的“人肉”一词,掺杂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也准确地表明了其特点:搜索行 为的原动力,不再像传统的搜索方式那样,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者冰冷的互联网资料库,而是更多地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身参与,由他们在某个随 时可能参与进来的时间,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至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人肉搜索有多种业务,但 最具争议的是对人的搜索,无数的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地毯式搜索”,很快能够收获一个人的一切信息。2001年,人肉引擎第一次发动,当时的“猫 扑”社区有人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声称是其女朋友,有人则指认该女子是一个AV女演员,很快有人查清此照片属于微软的一位女代言陈自瑶,并且贴出了她的大部 分个人资料。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兴起之初这句名言,要因为人肉搜索而改了,一旦被“人肉”,这只“狗”的姓名、照片、手机、家庭住址、甚至工作经 历、配偶和子女的单位和学校等全部发布到网上。人肉搜索好比有人在网上发出一张“通缉令”,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就此张开,让被搜索者无处藏身。目前,人肉搜 索引擎已经在整个互联网蔓延,猫扑、天涯、西祠胡同、腾讯等都聚集了大批活跃的“赏金猎人”。一有风吹草动,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被数以千计的“赏金猎 人”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知名网站ChinaRen社区的一位版主“误入人间”通过网络聊天,向记者描述了人肉搜索的威力:首先帖子被复制到各大论坛,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接着 从大城到小镇,从南海到北疆,无数网友行动起来,查Ip地址所在城市、查当事人及其朋友的博客,查其在各大网站的注册信息,找出照片或视频的背景环境实地 勘查,认识的人也可以在网上提供线索……还有更多“投机取巧”的办法,比如知道手机号之后,你假装充值就可以知道机主姓名。像拼图游戏一样,各种信息综合 梳理,一个完整的人便被“搜”出来了。人肉搜索就是人海战术,没什么人能掉进去而不被淹没,每一次人肉搜索都展示出网民互动战争的波澜壮阔。

维护正义良知的“道德审判”

今年春节前,南京网友小夏花1500元网购手机,不料卖家玩起了“隐身”。无奈之下,她在国内某知名社区发帖求助,人肉搜索就此启动,几个小时后卖家的信 息便公布在网上,一位警察网友还给卖家打电话追问发货情况,39小时后,卖家因受不了网友的轮番“轰炸”,乖乖将1500元退还给小夏,这样的解决速度, 是正常的法律程序无法企及的。类似的人肉搜索维权事件已有很多,天涯网上网友帮助“云海999”追索318元和1848元两笔未付香水款,仅13个小时就 迫使买家付了第一笔钱。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就此案例认为,人肉搜索开始维护现实世界的商业规则,如果说网络购物开启了商业新时代,而人肉搜索在一定层面上 开拓了网络维权的新时代。网购的买家和卖家也许远隔千里,素未谋面,但是也必须诚实守信,否则人肉搜索将使秩序破坏者无处藏身。

人肉搜索可以让人们更快地逼近事实真相,在“华南虎”事件中,正是通过人肉搜索发现了“年画虎”,并找出其生产厂商,才使事件发生重大转机。如今互联网已 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人们在网上做生意、交友和工作,这迫使虚拟世界规则化、真实化。与此同时,网友意见已经被当作是民意的反映,频频亮相 于传统媒体,知名的人肉搜索事件,都引来了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例如反对藏独、保护奥运圣火、抗震救灾,网友们的态度和表现都让人竖大拇指。”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顾理平教授 说,“其中,人肉搜索发挥了凝聚人心、倡导正义、揭露丑恶的作用,普通大众的情绪和力量由此得以爆发,在这些事件中,中国人的团结和爱国热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即使在其他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中,出发点也是揭露假恶丑,这有点像西方新闻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曝光恶行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背后是对真善美 的追求。”

回首历次的典型案例,“虐猫”事件中,虐猫的中年女护士虽未犯法,但仍被单位解职;“钱军打人”事件中钱军因伤害罪被判刑2年;“天价头”事件发生3天后 就有市民聚集打出“很黑很后台”的抗议标语,5天后“保罗国际”被责令停业整顿……在这些事件中,道德、正义和良知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顾教授认为,人肉 搜索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是自发形成的一种追究机制,每一次知名的人肉搜索,都相当于一场“道德审判”。以前,道德更多地是一种自律,而因为 人肉搜索,道德开始变成他律。人肉搜索就像一个严厉的看守,把守着全社会的道德底线,它的威力可以借“华南虎”事件来形容:一只老虎N个武松打,这个N是 指无穷多。

游走法律边缘的“网络暴政”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社会心理学家张纯认为,公众的窥伺欲是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对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大家总想了解得更多,这就造成人肉搜索 常常造成“误伤”。比如13岁的北京女生张殊凡因为一句“很黄很暴力”被“人肉”,不但个人信息被公布,而且被恶搞成斯巴达300勇士,丑化成兔斯基,甚 至被拼上****漫画的头部。而揭露丑恶的人肉搜索,在维护道德的同时,常常采用不道德的手段,有些以暴易暴、“扣屎盆子”、甚至用黑客手段破解邮箱等涉嫌违 法的手段。近日来,人肉搜索“误伤”的例子还有很多,乃至《凤凰卫视》的陈晓楠发帖强调,陈坚救援现场不停提问的女记者不是她,《成都商报》女记者李亚玲 不得不发博文称,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大笑的女记者不是她。

顾理平教授从事传播法学研究,他认为,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两个方面。人肉搜索是一种有选择的评价,它回避正面信息,而将负面 的消息集中展现,因此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伤害。而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被公布在网络上,则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攻击 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议论,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的侵扰,这就带有网络暴力性质,甚至可被称作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在“3377”事件中,女白领因丈夫有婚外情而跳楼自杀。此事件在网上“人肉”后,男主人公王菲和他家人及第三者的一切资料都被网友扒了出来,有网友聚集 在王菲的单位门口要找他“算账”,有人给他写了“大字报”,也有人打电话说找了杀手要他的命,甚至他父母家也被涂上了谩骂性质的标语。他丢了工作,找工作 屡遭拒绝,整天呆在父母家不敢出门,他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王菲最终不堪其扰,将相关网友及网站告上法庭,这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

“人肉搜索在社会正义遭到侵犯时能起到防卫作用,但是这个新生事物还缺乏规范,往往出现‘防卫过当’,这种自发的力量很难把握好公平的界线,并且缺乏善 意,常出现小刺激大反应,小过错大惩罚,我们期待它的成熟,也期待监管力量的介入。”潘知常教授表示,“对‘天价头’,‘周老虎’,人肉搜索是有效的,但 对一些道德事件,还是要把握分寸,否则所有的人都行走在隐私权的边界上了,将心比心,我们谁愿意被放在隐私权的边界上呢?”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人肉搜索过程中,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成为“警察”,这种“审判”几乎无所不能,而且不受约束。人性是复杂的,“人肉搜索”可以激发人 性中“天使”的一面,但很多时候,常常也会激发“魔鬼”的一面,一个人的从众心理、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盲目煽惑等人性中的弱点被激发,甚至于窥伺欲、暴 力欲等也被很快煽动起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对一个有过错的人的“审判”,应该更多体现宽容精神,不过,人肉搜索往往不问青红皂白,排山倒海般的“暴 力”体现了太多的盲目性,一副真理在握、不容置疑的架式,更有一些人利用这种情绪,把大火烧向他所希望的方向。表面看起来,这种网络审判似乎翔实严正,其 实未必,只是辩解的声音在这种“人海战术”面前往往被淹没。于是,人肉搜索这种“多数人的暴政”,“横扫一切、打倒一切”的势头借助于高科技,得以无限扩 大。尤其是在一个人文素质还没有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人肉搜索将恶性循环。人人都有权利去揭发他人、审判他人,人人也都可能被他人揭发,被他人审判,人肉 搜索很可能会制造恐怖,人人自危。专家指出,捍卫、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不能只有激情,只有口号,而应有着另外的更为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自由、民主、法 治、平等等现代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成熟,避免“道德杀人”,让道德带给所有人归宿感、安全感、温馨感,而不是恐惧感。

南京著名律师崔武提醒,如果受害人发现自己的隐私信息被公开,要尽快与警方联系,由警方要求网站删除信息。同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公证侵权网页,保全证据, 防止肇事者删除侵权内容,无法取证。如果公开的信息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可以要求追究肇事者法律责任,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的,当事人甚至可以提起刑事自 诉。

人肉搜索背后的推动力

人们通常把网络称为虚拟世界,然而人肉搜索让我们明白,网络并不虚拟,它就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看到,每一次成功的人肉搜索,都似乎成为一次网民集体主义的胜利,网民们所代表的草根群体这一社会力量俨然已经崛起。

我们看到,不仅很多主流大报开辟了网络板块,而且全国两会也开辟了网络版,给网友一个参政议政、发表观点的空间。在抗震救灾中,赈灾物资采购价格公开、慈 善机构不按惯例提取管理费,也是网友首先提出质疑,并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在“钱军打人”、“天价头”还有“谭静跳楼”事件中,虽然人肉搜索存在信息 不准确的问题,但执法机构在处理这些案件时,面对网络舆论,都采取了非常谨慎和公开的态度。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认为,网络和 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民主和透明,信息更加公开,而这些反过来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让人们更加主动地 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那么,人肉搜索背后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网友“误入人间”表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某人或某事触犯了网民们共同的道德底线,“路不平,有人铲”,绝大多数情 况下,是正义感和气忿让网友们发起了人肉搜索。当一件事无名利可图,却能让无数人争相参与,一定是它背后的某种东西大家觉得很重要。例如,“虐猫事件”挑 战了人们的善良,“华南虎事件”挑战了社会的公信力。四川大地震使人肉搜索更显人性光辉,各大网站包括ChinaRen社区都推出了地震寻亲板块,“现在 可以说,人性、道德还有正义是人肉搜索的驱动力。”“误入人间”表示。不过,周培勤提醒,在一个公民社会中,网络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反映公众的价值取向,并 能够推动公众参与社会。不过,公民社会的一个前提是,所有的行为必须在理智、平等基础上进行。我们应该注意几个倾向,一是泛滥的“道德审判”有可能演变成 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和权利。二是一味依赖网络宣泄,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公众在现实生活中参与的激情反而会减弱,一个在网络上富有正义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变得冷漠。另外,不可讳言的是一些人肉搜索背后的推动力还有商业法则,它的逐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肉搜索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网络     舆论     双重     性格     人肉     搜索     事件     网友         

工程师
2008-06-27 16:35:31     打赏
2楼
看看路过顶

工程师
2008-06-27 17:25:25     打赏
3楼
飘飘

共3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 ]